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2-28
  

  • 全选
    |
    石窟考古与艺术
  • 陈菊霞, 樊锦诗, 柴勃隆, 马丹阳
    敦煌研究. 2025, 0(1): 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80年代,宁强和胡同庆曾对莫高窟第254窟遗存的千佛题名作过辑录和刊布。近来,樊锦诗先生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料室查找到段鹏琦于1962年在第254窟中抄录的千佛题名,并请柴勃隆利用红外线摄影技术拍摄了第254窟的千佛照片。此外,我们通过核对多部藏经找到了与第254窟佛名最相近的《房山本》和《高丽初雕本》。由此,我们利用这些新获资料又对第254窟的千佛题名作了进一步的校录,并讨论了第254窟千佛题名的抄写规律和其所依据的佛经等问题。这对于了解和认识阙译本千佛名经的早期形态及其流变有重要意义。
  • 马莉
    敦煌研究. 2025, 0(1): 27-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莫高窟第295窟为隋代洞窟,该窟人字披西披绘涅槃经变一铺。在对比相关经文及图像后,认为位于佛床前侧长期以来被定名为“恶龙吸珠”的图像应为“龙吐莲花博山炉”。它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因观念的契合而将图式重组,从而创造出承载了诸多观念与意义的图像,不仅体现了因“水”“生命”“护法”而成就的“鱼龙互化”,还包含了“仙山长生与涅槃轮回”“博山与须弥山”在意义上的重合,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焚香的宗教功能被强化。
  • 任平山
    敦煌研究. 2025, 0(1):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克孜尔石窟券顶菱格中有一类佛说法图,描绘世尊对一位王者说法。佛座下方有一身禅定骷髅。参考《鼻奈耶》,壁画内容可辨识为“佛说香身骸骨缘”。图像再现波斯匿王寻香,香身辟支佛遗骸示现,香气弥漫之景。
  • 张媛媛, 董华锋
    敦煌研究. 2025, 0(1): 43-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是据《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创作的经变类图像,在敦煌地区较为发达,浙江亦见四例,四川此前仅见两处。据经文辨识出资中西岩、眉山丈六院、广元皇泽寺开凿了四龛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将四川地区这类经变的总数提升至6铺。敦煌、浙江、四川三地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变在图像形式、组合方式、人物形象、情节选取上的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推测是在各地熟悉经文的前提下独立创作完成的。
  • 岳阳
    敦煌研究. 2025, 0(1): 52-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传统壁画绘制工艺技法和艺术语言丰富多彩,除绘画层的表现技法外,要数金箔工艺较为独特且具有一定的神秘性。传统金箔工艺在佛教传播的影响中,随之发展衍生出多种使用方法:贴金、沥粉贴金、截金、泥金等。通过在壁画绘制过程中运用沥粉贴金实际操作的一些经验,梳理沥粉贴金这一中国传统壁画绘制工艺在敦煌石窟壁画艺术中的出现及使用进程流变规律,从而更好地在实践研究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壁画绘制中的各项工艺技法。
  • 王荣飞
    敦煌研究. 2025, 0(1): 60-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东方部的科兹洛夫藏品中有两件黑水城出土的佛顶尊胜曼荼罗木板画。现有研究几乎全部围绕绘画内容开展,但对布满板面的西夏文经咒的研究却极为缺乏。这首咒语确切来说应名为《顶尊总持》,是佛教著名密咒《佛顶尊胜陀罗尼》在西夏时代的新译本,不同于传统汉、藏文本。这首咒语在形式上是“尊胜心咒”与“尊胜咒”的合编,而使其成为西夏传本独有的特色。两幅木板画将“书写”与“坛法”这两种密咒使用方法合而为一,使西夏文《顶尊总持》不仅是供修行者念诵的陀罗尼,而且更具有了加持木板画的功用。
  • 敦煌文献
  • 伏俊琏, 李君
    敦煌研究. 2025, 0(1): 70-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华师范大学档案馆藏有5件敦煌写经,其中01号《大通方广经卷下》有“开元九年题记”,可与国家图书馆藏BD02687(律字087)号写经相缀合。
  • 王晶波, 范英杰
    敦煌研究. 2025, 0(1): 76-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灵棋经》是保留至今的早期拟易类卜书的代表性作品。敦煌本《灵棋经》的两个系统保存了《灵棋经》最早的原注与原序。这些内容在后世流传中经历了被整合、改造乃至最终消亡的演化过程。原注、原序的流传及消亡,在《灵棋经》文本的动态生成与定型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代拟易类占卜典籍的注文与序言的发展演变特点。
  • 薛文静, 杨富学
    敦煌研究. 2025, 0(1): 86-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B53:1-1/2、B57:1、B59:4、B464:77和B168:1五件残片,经前贤研究,为《金藏》之孑遗,此外,B127:7亦应为《金藏》残片。金朝与敦煌之间不存在直接的联系,《金藏》最早刻成于金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当时敦煌处于西夏的控制之下,人烟稀少,民生凋敝,故而金刻《金藏》经由夏境而传入敦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敦煌发现的《金藏》用纸高精,印刷质量上乘,字迹清晰,版本特殊,应为元室御赐之物,其传入敦煌的时间应在13世纪晚期至1368年以前,与蒙古豳王家族对包括敦煌在内的河西西部地区的统治息息相关。
  • 阿不都日衣木·肉斯台木江, 吐送江·依明
    敦煌研究. 2025, 0(1): 97-1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敦煌研究院旧藏文献中D0018号、D0019号、D0020号、D0021号和D0022号等文献,其内容涉及中国净土宗的回鹘文头韵诗歌。这些文献的形状、字体和纸质基本相同,个别页面分栏线上附有序号,如“bir”“iki”“üč”和 “tört”。通过仔细观察、转写、解读和比对这批文献,初步推断它们均属《大白莲社经》回鹘诗体式译文。尽管这些诗歌是从汉文佛经转化而来的回鹘文,但是它们的节奏完整,逻辑严密,语言优美,思想深邃,可谓回鹘文头韵式诗歌的佳作。这些诗歌在回鹘文学与翻译领域以及古代民族交流交往研究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 林素坊
    敦煌研究. 2025, 0(1): 107-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考的敦煌舞谱八种,其中小号谱字仅见于BD10691与S.5643。除“一”“二”“三”外,BD10691在字组右上另见小号谱字“左”“右”。通过日本存唐乐谱《掌中要录》之横向对比,“一”“二”“三”应当表示谱句段,“左”“右”为脚步提示词。小号谱字相对集中完整出现于BD10691,其原因在于舞谱自身之特殊性,即BD10691歌舞酒令的字组不是按照传统十六字诀排序,故特以“一”“二”“三”加以划分谱段。同时,BD10691当为仪式备览文书,书手出于酒令主持的需要,抄录文书求新求详,故有较多小号谱字。
  • 张美侨, 白宇
    敦煌研究. 2025, 0(1): 115-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Дх.2539与P.3348《妙慧童女会》是抄写自同一祖本的前后两段写本。该祖本不同于后世通行的汉文大藏经本,而存在诸多近于藏文大藏经中的《妙慧童女会》的因素,反映出汉藏结合特征。这一汉藏结合现象表明:一、敦煌汉文佛教写经群中保留着一些与通行汉文大藏经不同系谱的文本;二、敦煌汉文佛教写经群中存在一些与藏文大藏经相近的文本;三、无论是与汉文还是与藏文校勘,敦煌汉文佛教写经的校勘价值巨大。Дх.2539与P.3348《妙慧童女会》充分体现了敦煌地区佛教典籍多语言、跨文化的特殊性。
  • 敦煌学史
  • 李俊义, 康永萍
    敦煌研究. 2025, 0(1): 122-1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中国敦煌学界的重要人物,罗振玉对敦煌文物的保存、刊布与考求,独具开创之功,已为学界所熟知。蒙其教导,罗氏后人承其夙志,秉以家学,勠力研习,薪火相传,在中国敦煌学发轫阶段,皆有所成。主要围绕罗振玉三子罗福苌、四子罗福葆、五子罗福颐、长孙罗继祖有关敦煌学的学术做工,总结罗振玉子孙对敦煌学的特殊贡献。
  • 张玉丹, 赵蓉
    敦煌研究. 2025, 0(1): 132-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大千在川家属曾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捐赠给四川博物院一批包含张大千敦煌考察笔记及相关资料的藏品,其中有6件以3种图绘形式表现了1944年之前的敦煌石窟崖面立面。其一为铅笔绘莫高窟石窟立面草图,其二为水墨速写莫高窟崖面立面全景图,其三为莫高窟和榆林窟的石窟崖面立面及窟区平面测绘图。对该批藏品首次公布和初步研究,认为其与张大千敦煌考察期间编号、记录石窟以及临摹敦煌壁画等活动有关,从而进一步完善了张大千敦煌考察的内容。
  • 张凯
    敦煌研究. 2025, 0(1): 146-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博物院收藏了一本两万两千余字的敦煌石窟考察笔记手稿,记录榆林窟和莫高窟共222个洞窟。经研究认为,此手稿为张大千1941年的敦煌石窟考察笔记,其中榆林窟记录为张大千对周炳南官厅调查记录的运用和续写。莫高窟所用石窟编号实为张大千对莫高窟的首次编号,即“临时编号”。张大千敦煌石窟考察记录,对促进敦煌石窟的研究必然会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