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
2021年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
2021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6年首届甘肃省十佳社科期刊
2015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2016中国最美期刊
2015年度中文报刊海外发行最受海外...
甘肃省品牌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AMI)核...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A)
中国百强报刊
2013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
第二届北方期刊奖十佳期刊
Toggle navigation
网站首页
新闻资讯
期刊简介
在线期刊
最新期刊
期刊目录
投稿指南
投稿须知
下载中心
投审稿系统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敦煌艺术
视频展示
联系我们
English Version
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5-04-28
封面文件
目录文件
全选
|
2024敦煌论坛论文选刊
Select
从写本原生态运用看敦煌文献与石窟壁画的互证——以 P.2680、P.2775、P.3727 为例
郑阿财
敦煌研究. 2025, 0(2): 1-11.
https://doi.org/20250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有鉴于敦煌文献散藏、原卷获睹不易,历来侧重单一文本与分类整理研究,不免切断写本的原生态与文本 间的实际关联;本文借助“原生态”的概念与理论,将之运用于敦煌写本研究,并扩及石窟壁画。 敦煌写本呈现“不为流传而 流传,内容繁多,体类庞杂,反映实际生活面貌”的特色,特以 P.2680 等三件为例,梳理《付法藏传》摘抄,及壁画榜题文字 稿、十大弟子、菩萨本生缘、历代圣者、高僧赞、高僧因缘记合抄等纷繁的“原生态”,论述其文本与高僧壁画、图像间的密切 关系。 其中抄录的佛图澄、刘萨诃、净影寺惠远、僧伽和尚等因缘记,可见中土高僧已有被列入历代祖师、圣者之列,且有画 像的绘制。 显示此类写本有壁画绘制文本依据的功能,也有榜题拟撰的参考。 又莫高窟第 72 窟画有“圣者泗州和尚”“刘萨 诃像”,且有明确榜题,这与标示有画像特征的 P.2971“壁画榜题底稿”中“第二十二刘萨诃”等,均可与 P.3727 各类合抄的 情形相互印证。
Select
俄藏 Φ . 101 《维摩诘经讲经文》的创作与敦煌壁画之瑞像图及榜题
何剑平
敦煌研究. 2025, 0(2): 12-24.
https://doi.org/202502-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俄藏 Φ.101《维摩诘经讲经文》(二)的作者,在敷演《佛国品》时采用了两条线索:一是佛入毗耶离城行化的 外在线索,二是维摩诘居士在城内的助佛弘化的内在线索。 前者既有佛陀早年在毗耶离传教的历史记录,又有传入中土后 作为瑞像崇拜的记忆。 讲经文作者并未遵守《维摩诘经》的记载而是借鉴他经的记载,将佛入城现神异的极具文学描写的 情节融入《佛国品》的创作。 这样一种改写,恰与敦煌壁画中的佛在毗耶离巡城行化瑞像图及维摩经变中有关《佛国品》的 榜题相对应。 它表明,该讲经文的受众可能为普通民众,其创作素材可能来源于敦煌石窟的壁画及榜题,同时也构成维摩 诘经讲经文撰造的生存环境。
Select
敦煌晚期石窟龙纹演变的时代特点及其成因
杨富学
敦煌研究. 2025, 0(2): 25-35.
https://doi.org/20250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敦煌晚期石窟中龙纹多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其一为曹氏归义军与西夏时期的传统中华龙,蒜头鼻、高 鼻梁、大鼻孔、嘴似驴,眼圆暴突,呈温驯可爱之状;其二为回鹘时期形似鳄鱼之龙,头部有角,嘴巴张得很大,从口中向外 伸出红色的舌头,呈凶猛之状;其三为元代具有西亚特色的龙纹,嘴巴大张,看不到鼻子,眼睛呈椭圆形。 沙州回鹘龙纹来 自高昌回鹘的鳄鱼形龙,西夏龙纹来自唐宋中华传统龙纹,元代敦煌龙纹乃受到西亚、中亚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主要为元 代后期之遗墨。 敦煌壁画品中的这些龙纹时代特点较为明显,可为晚期石窟的分期断代提供重要依据。
Select
敦煌白画 P . 4518 ( 24 )女神形象再研究
张小贵
敦煌研究. 2025, 0(2): 36-44.
https://doi.org/20250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敦煌文书 P.4518 写卷附件 24 为淡彩线描图,学界关于画中两位女神形象的身份认定 一直存在着争议。 关键分歧在于右侧四臂神祇所倚为犬还是狼。 将之视为犬者认为是娜娜女神,视为狼者则认为右侧为妲 厄娲,左侧为妲厄娜,象征善恶对立。 至于左侧女神,比较通行的观点是将其比定为祆教善神妲厄娜,但也有学者将其比定 为阿娜希塔。 笔者重新审视经典记载和考古发现的图像,认为左侧女神为妲厄娜,而不是阿娜希塔。 右侧女神不一定是娜 娜,或许是来自得悉神的助手萨德维斯(Sadwēs,也被比定为摩尼教的光明童女)。 这一判定是基于该图像所处的时代背景 以及当时敦煌地区民众宗教信仰多元化的社会传统。
Select
尉迟乙僧在武周中央佛画风格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杨效俊
敦煌研究. 2025, 0(2): 45-56.
https://doi.org/202502-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尉迟乙僧在武周革命中登场,担任重要佛寺长安光宅寺的绘画使命,发挥尉迟画派擅长的具有“奇、险” 特征的风格,以逼真的画面、震撼的艺术效果表达出武则天上台所要营造的新奇、大胆、崭新的政治、宗教氛围。 武周政 权建立后,尉迟乙僧在地位最重要的官寺——东都洛阳大云寺绘制壁画,形成武周主流和中央佛画风格。 武周晚期尉迟 乙僧在长安皇家寺院慈恩寺大雁塔内壁描绘的杂密变化观音被作为武周长安年间宫廷佛画的典范和样本而广泛传播。 尉迟乙僧在武周中央佛画风格形成中具有主导作用。 武周中央佛画风格对武周国家和东亚地区佛教和世俗绘画产生了 广泛影响。
Select
史小玉是绘壁画工还是礼佛香客——莫高窟史小玉题记的新发现与新论证
李国1, 张先堂2, 王海彬3
敦煌研究. 2025, 0(2): 57-69.
https://doi.org/202502-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关于莫高窟题壁甘州史小玉的身份,学术界有“画工说”、“香客说”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以往的 研究存在凭借简单证据、经过简单推理即得出结论的缺陷。 我们利用多光谱摄影技术在莫高窟第 7、29、379、384 窟新发现 了四条史小玉题记,综合考察这些新材料,并从多方面分析论证“香客说”更加符合史实、合乎逻辑。
Select
麦积山石窟第 31 窟的调查与研究
孙晓峰, 赵东晓, 李鹏飞
敦煌研究. 2025, 0(2): 70-78.
https://doi.org/20250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位于麦积山东崖大佛下方的第 31 窟是一个体量不足 1m3 的仿庑殿顶式摩崖小龛,其形制、造像题材、风格 样式等都充分体现出北周时期麦积山窟龛营建的时代风尚和潮流,特别是以十方佛为主尊的题材更是当时净土与法华造 像思想实践的具体表现,在国内也十分罕见。 同时,其营建位置对于探讨北周至隋初麦积山东崖窟龛的开凿顺序等问题也 具有一定标尺作用。
Select
甘肃合水保全寺石窟图像分析
王友奎
敦煌研究. 2025, 0(2): 79-90.
https://doi.org/202502-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合水保全寺石窟第 5 龛的雕刻,大致在永平后期至延昌前期。 第 7、8、9 龛的年代应与第 1—4 龛大体 相同,有可能在太和年间。 该处石窟所见交脚菩萨—并脚菩萨—交脚佛—并脚佛系列图像,表现了弥勒菩萨从一生补处菩 萨到最终成佛之前的中间状态。 由反复出现的盘龙树图像可知,弥勒下生信仰尤其参与龙华首会的愿望受到重视。 第 4 龛 龛内右侧所见立佛,或许与授记成佛思想有关。
石窟考古与艺术
Select
从石窟题记看元代回鹘人在敦煌石窟的巡礼活动
赵洁洁, 张铁山
敦煌研究. 2025, 0(2): 91-99.
https://doi.org/20250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蒙元时期统治者的崇佛思想使敦煌石窟的佛事活动更加兴盛,敬信佛教的回鹘人在莫高窟、榆林窟洞窟墙 壁上遗留大量的回鹘文题记。 这些题记能提供元代回鹘人日常宗教活动的真实信息,弥补传世文献之缺漏,遂以刊布过的 石窟题记为基础材料,逐一考察巡礼的年份、周期、特殊日期,通过人名称谓探究巡礼者的族群、宗教、地域及社会身份的 多元性,揭示文殊菩萨作为重要巡礼对象及巡礼过程的诸项仪式,论述功德行为背后的巡礼目的和愿望。
Select
莫高窟北朝几何纹样的样式分析
王学丽
敦煌研究. 2025, 0(2): 100-109.
https://doi.org/2025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几何纹样是敦煌石窟图案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身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规律性,是一种构成规整 的艺术表现形式,莫高窟较长时间地流传着。 敦煌北朝几何纹样主要以点、线、面、体构成的菱形、方格形、多边形、三角形 等有规则的图纹,经往复、重叠、交错等形成各种形体,结合自然物象创造出单线、复线、点线、斜线为主的构成样式。 跨越北朝几个时期的敦煌几何纹样都呈现出了自身不同的形式和特点,与律动活跃的植物纹、动物纹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整 个洞窟壁画中的装饰艺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达到画面的平衡,起到规范、整合的作用。 关于莫高窟北朝石窟中所见的几何纹样,学术界尚未依时代系统、全面、详细地研究梳理。 本文通过全面调查几何纹 样的分布情况,手绘提取几何纹样白描线稿,复原壁画图案本真,在清晰的白描复原的基础上,探索莫高窟北朝石窟中几 何纹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Select
甘肃合水曹家寺石窟调查简报
张驰
敦煌研究. 2025, 0(2): 110-115.
https://doi.org/2025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曹家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太白镇曹家寺川公路西面 3m 高的石崖上,金代开凿。 本文在科学调 查的基础上对该石窟进行了详细介绍,同时对其年代、造像题材、功德主的身世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Select
从印度到中土:佛传故事二商奉食与再造圣迹
李昀
敦煌研究. 2025, 0(2): 116-125.
https://doi.org/2025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商人,是佛传常见的角色,他们是施主,也是佛教徒周游各地苦修、传教的旅途伙伴。 佛传二商奉食描写的 是佛陀成道后最先度化的两位俗人、在家弟子。 二商奉食并非佛传的核心内容、流行主题,其中却蕴含着商主求舍利返乡 起塔与佛钵崇拜两种再造圣迹。 前者是犍陀罗地区法统形塑的一环,后者则具有强烈的流动性,不仅象征佛教弘法的历 程,也对中古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记载二商奉食的文本繁多,以《佛本行集经》集结的故事最为丰富,其图像在犍陀罗、印 度、龟兹、敦煌等地均有不同变体。 本文旨在研究二商奉食图像从犍陀罗、印度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的演绎模式变化,并 剖析其变化的原因,同时深入探讨阇那崛多译本《佛本行集经》中北天竺二商主奉食后求舍利而返的独特情节。
敦煌文献
Select
敦煌藏文发愿文 P .T. 16 - 2 + IOL Tib J 751 文本分析
索南才旦
敦煌研究. 2025, 0(2): 126-134.
https://doi.org/1000-4106-2025-02-0126-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敦煌藏文写本 P.T.16-2和IOL是吐蕃在河州境内修建德噶玉采会盟寺后各地大行军衙及高级官 吏为庆祝大和盟、会盟寺开光仪式而所献呈的《发愿文汇编》。通过文本分析发现,河州大行军衙境内的德噶或大夏是吐蕃 先后同唐、回鹘以及南诏等三国举行会盟后,告知所议盟文内容的重要地点,因而其他被世人称之为德噶玉采会盟川。 在德噶玉采会盟川修建会盟寺,标志着吐蕃长期对外征战的终结和大规模推行兴佛运动的开始。 P.T.16-2+IOL资 料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唐蕃会盟期间的藏汉文盟文,第二种是以《圣三聚大乘经》为主的佛教经典。
敦煌史地
Select
吐谷浑蓬子部落考——以《李良僅墓志》为中心
张奋强1, 苏伯民2
敦煌研究. 2025, 0(2): 135-141.
https://doi.org/1000-4106-2025-02-0135-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李良僅墓志》与新发现《党氏夫人墓志》内容互为补充,藉此厘清了李良僅家族历史,体现了唐朝拉拢安置 归唐吐谷浑贵族的诸多政策。 李良僅先祖应属突厥蓬子部落,转投吐谷浑后随之归附唐朝,祖父蓬子处罗恕于开元二十五 年因军功而赐姓赐名。 安史之乱后,李良僅率部转投吐蕃,后复归唐朝,最终融入中华民族体系中,是古代民族交流交往交 融的典型案例。
Select
早期镇宅信仰演变与敦煌写本镇宅“五神”辨析
屈谱
敦煌研究. 2025, 0(2): 142-150.
https://doi.org/1000-4106-2025-02-014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早期镇宅信仰有一个从兽灵奠基镇宅,到神兽偶像镇宅,再到道教融合五行学说构建五龙镇宅,逐步 人格化为五方龙王、五方五帝镇宅的演变过程。 根据敦煌写本五神用于镇宅、与土神并列的记载,结合方神、土神的广域神 灵性质、可以役使五龙镇宅的神能,以及道教五方五帝随炁而变的性质进行判断,敦煌写本镇宅文书中五神所指最有可能 是道教镇宅术中的五方五帝。 这里五方五帝并不确指某部道教经文中具有名号的五方帝,而是一种虚拟广域神灵的泛称。 从写本来看,镇宅神灵所呈现的人格化、方神化趋势,正是道教镇宅神灵演变的结果。
Select
西夏历法中的发敛术——以两件黑水城汉文具注历为中心
赵坤
敦煌研究. 2025, 0(2): 151-158.
https://doi.org/1000-4106-2025-02-015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发敛术是利用物候、易卦和五行划分全年的汉地传统纪时系统,黑水城出土的两件汉文具注历标注了发敛 术的内容。 本文利用其推算规则,纠正了俄藏 TK297 号文书的缀合错误,论证了发敛术对复原残历的价值。 西夏发敛术主 要源自宋朝,且只见用于汉文历书。 目前所见的西夏文历书都是以记录星曜位置为主的《百中经》,这反映了西夏境内使用 不同语言的两类人群对历书的不同需求。 西夏文献中的发敛术既是西夏文化多元融合的表现,也是官方向少数民族推广 汉地知识的结果。
简讯
Select
成语“草腹菜肠” 本源
叶爱国
敦煌研究. 2025, 0(2): 159-159.
https://doi.org/1000-4106-2025-02-0001-1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元刘唐卿 《降桑椹蔡顺奉母》 第一折: (蔡员外云): 众位长者高才大德, 博学广文, 真乃古君子也。 老夫疏于学问, 草腹菜肠, 对着众位长者, 也吟诗一首, 万望勿哂者。
Select
董玉祥著《石窟寻迹:董玉祥考古研究文集》出版
张丽蓉
敦煌研究. 2025, 0(2): 160-160.
https://doi.org/1000-4106-2025-0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董玉祥著《石窟寻迹:董玉祥考古研究文集》于 2025 年 1 月由甘肃民族 出版社刊行。
Select
邓文宽著《敦煌日月:出土天文历法文献探赜》正式出版
汪正一
敦煌研究. 2025, 0(2): 161-161.
https://doi.org/1000-4106-2025-02-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5 年 4 月推出的《敦煌日月:出土天文历法文献探赜》,是邓文宽先生深耕敦 煌吐鲁番天文历法文献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以敦煌、吐鲁番、黑城等地出土的历日文献为核心,系统 梳理了从秦汉至元代的历法演变、文化传播与技术交流,揭示了古代中国在天文历算领域的卓越成就及 其对东亚文明的深远影响。
Select
《敦煌研究》投审稿系统正式上线
《敦煌研究》编辑部
敦煌研究. 2025, 0(2): 162-162.
https://doi.org/1000-4106-2025-02-9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5 年 4 月 30 日,《敦煌研究》 投审稿系统及新版官方网站正式上线, 网址为 http://www.dhyj. 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