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典范”与“高地”建设,全面树立《敦煌研究》的引领地位
(敦煌研究院 孙晓峰)
自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敦煌莫高窟并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按照总书记的指示,敦煌研究院在推进“建设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这项工作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显著成绩。
今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亲临麦积山石窟参观考察,重点了解了麦积山石窟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情况,总书记在肯定麦积山作为中国四大石窟历史艺术价值的同时,也希望广大文物工作者继续庚续“莫高精神”,潜心为国护宝。
带着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我很高兴能应邀参加本次“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作为这本国家社科核心期刊的编委之一,我也是杂志的粉丝之一。在尽绵薄之力的同时,更多的是从中汲取了许多养分、知识,以及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动态和方向,对我个人的成长帮助很大。因此,借这个机会,谈点个人的感想和看法。
我希望《敦煌研究》和《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认真领悟党和国家文化自信、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需要,在配合省委、省政府,以及敦煌研究院“典范”和“高地”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吸引更多的社会各阶层民众关注敦煌研究院,关注中国石窟寺的保护、研究、弘扬和发展。当前,在已取得的成就之上,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我们国家已进入多媒体时代,知识和信息的传播渠道明显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而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载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群体范围日益扩大,而以书刊为代表的传统的纸质载体受阅群体明显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弘扬敦煌文化的两本杂志如何不仅在业界有影响,而且还要思考如何吸引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热爱者,特别是青少年群体的兴趣,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因此,我想如果能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利用微信、微博、快手、小红书等新兴媒体和平台,以图、文、乐并茂,雅俗共赏的方式及时将每期杂志的新成果、新观点、新热点等同步推向平台,增加传播效应,以进一步扩大我们杂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与国内外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自媒体公众号加强合作与联系,以达到合作共赢目的。
二是针对敦煌研究院“一院六地”的全新管理模式,特别是东三所整体保护和研究能力和水平相对偏弱的现实,建议《敦煌研究》编缉部在栏目设置、稿件采录、人才培养、互动交流等方面展现出更多的灵活性和倾向性,鼓励和支持东三所青年业务人员的迅速成长,以尽快弥补他们与院本部之间的差距。当然,这种倾斜仍然要坚持原则和底线,以确保刊物的水平和质量。
三是敦煌研究院作为中国最大、最具影响力的文博单位之一,也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大的责任和担当,特别是在石窟寺文化迎来前所未有机遇的今天,我们更要认实到“敦煌学”成为一门学科的重要性。目前,就学科认定和学科建设方面,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我想院里两本杂志在这方面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我们的眼光不能仅仅主要局限在传统的领域和范围,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石窟寺考古、科技考古、文物数字化、弘扬展示等方面栏目或专题的规划和设置,以更好地配合典范和高地建设需要。同时,也是为敦煌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创造必要条件。
四是我也高兴地看到,现在由石窟单位主编的石窟寺专业刊物团队里又出现了新的成员。前几天,我刚参加了重庆大足石刻研究院主办的《大足石刻研究》正式创刊发布活动。其间,了解到云冈研究院目前也正在采取行动,与山西省文联主办的一份杂志洽谈相关转让办刊事宜。就石窟寺领域刊物而言,领头羊是我们院里的《敦煌研究》和《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紧跟其后的有《大足石刻研究》,以及分别由龙门研究院主办的《石窟寺研究》和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主办的《石窟艺术研究》两本以书代刊读物。如此,也初步形成了中国石窟寺研究的一个方队雏型。那么,如何加强和处理这些杂志和刊物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和进步方面是一个非常现实和必须面临的问题。当然,目前我们的两本刊物占有绝对优势,但许多事情还是要未雨缪谋,一方面敦煌研究院作为中国文博单位的旗帜,有这个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也是一个时代潮流和趋势,建议编辑部的同志们早做准备和谋划,看以什么样的方式带头打造一个属于我们石窟寺领域的期刊团队,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石窟寺的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
作者:孙晓峰(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
编辑:《敦煌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