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关于丝绸之路及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图书出版情况简析
(中华书局 罗华彤)
非常感谢《敦煌研究》编辑部的盛情邀请,来参加这次座谈会。《敦煌研究》这个期刊办得非常好,我主要是来学习的。按照座谈会预设的讨论主题,我跟大家交流的话题是21世纪以来关于丝绸之路及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图书的出版情况,具体内容讲三点:
一 21世纪以来关于丝绸之路及中外文化交流内容图书出版的有关数据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2000年以来中华书局出版这一主题的图书数量,有些图书的内容比较细,总数大约有119种,其中标红色字体的图书是2025年中华书局计划要推出的,如张涌泉《拼接丝路文明——敦煌残卷缀合研究》、沙武田《敦煌石窟丝路图像研究》两部著作,均入选了国家社科成果文库,代表国内研究丝绸之路这一领域的最高水平。
其次,是国家图书馆入藏其他出版社的图书数量。这里有个前提,大家知道,关于“文化”的定义不下400种,它包含的内容太多了,所以我在国家图书馆具体检索时,对文化交流中所涉及的具体物品比如丝绸、瓷器等忽略不计,只是以“丝绸之路”“丝路”和“中外文化”等为关键词来查询,查询的结果是这一主题的入藏图书有近620种。当然今年出版的新书,估计还有不少没有及时送到国家图书馆,所以这个数字只是一个概数,只能反映这一主题图书出版的基本面貌。
通过出书情况的具体统计,这里整理出了出版丝绸之路相关图书最多的十四强出版单位: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世界知识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原因很简单,前七家都是以出版人文社科图书知名的中央级出版机构,学者们纷纷喜欢在这些社出书,自然涉及丝绸之路方面的图书也多;甘肃三家出版社则以敦煌研究院和兰州各个高校为依托,出版了大量相关图书;而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像陕西人民出版社则得了地理优势之先;而北京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丝绸之路的书多,是因为这几个高校中有不少研究这一领域的学者,比如说荣新江、朱玉麒、张涌泉、刘进宝等。从这个数据可知,将来大家要想出这方面的书,知道该找哪些出版社了。
涉及丝绸之路内容版本最多的一部书是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从2000年以来,8家社出版社一共出了10个版本,其中河北教育出版社在2001年和2007年出了两个版本,商务印书馆在2015年和2017年也出了两个版本,前一个版本还把它列入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里。2017年以后,各出版社竞相出版,是因为作者去世过了50年,该书已经进入了公版期。
二 2000年来这一主题图书出版的主要表现与特点
从统计数据和相关内容进行分析,2000年来这一主题图书出版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按照内容性质划分,呈多元化面貌。
首先,丝绸之路经贸内容的图书数量占据半壁江山。2000年以后这一内容图书出版数量逐步增加,尤其是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其出版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具体而言,这些图书涉及贸易路线、贸易商品、贸易制度等各个方面,并且内容与当代的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合作等议题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其次,占比重比较大的是关于丝绸之路历史研究的图书。这些图书基本上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考证和考古发现的研究,详细阐述了丝绸之路在各个时期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政治互动等情况。再次,是关于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内容的图书数量也不少。这些书聚焦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传播与演变,包括艺术、宗教、文学、语言等多个文化领域的交流。比如,湛如《西明东夏——唐代长安西明寺与丝绸之路》这部书,就以长安西明寺为切入点,从“帕米尔高原—敦煌—长安”、“西明寺—杭州—日本”、“南海—广州—长安”三条线路,对该寺在中国佛教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梳理,清晰呈现了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长安文明。其中神圣与世俗、政治与宗教、精神与物质、中土与异域、东方与西方完美地交融,折射出中古时期王权与教权间的微妙关系、神圣与世俗间的互动,可使读者深入了解通过丝绸之路而来的佛教文化对中华文明的影响,理解中华文化鼎盛时期海纳百川、容摄万有的包容胸襟。
第二,针对读者定位不同,出书形式呈多样化。
第一类是学术研究。这类图书主要面向专业学者、研究人员等读者群体,其学术价值较高、内容严谨、论证充分,通常采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和数据,对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第二类是文化普及。这类图书适合普通读者阅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形式向他们普及丝绸之路的知识。他们通常会采用故事、游记、图片等形式,增加阅读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读者能够轻松了解丝绸之路的相关历史文化。第三类是文学创作。这类图书,定位也是普通读者,基本手法是通过虚构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展现丝绸之路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文化魅力,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具体形式上有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这里的两部《丝路风云》,虽然书名完全相同,但是作者不同、出版社不同,刘衍怀这部是一个学术研究著作,而徐兆寿、曹忠那部则是一部文艺创作的小说。第四类是青少读物。这类专门为少年儿童编写的图书,通常采用简单易懂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故事和相关传说,帮助孩子们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知识。
第三,从研究视角而言,作者思维呈国际化。
自从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以后,随着中外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外学者的交流也密切起来,导致国内学者非常注意对国外学界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成果的引进,同时也注意从国际比较的角度对丝绸之路进行研究。比如陈巍这部《丝绸之路上的科学技术》,就是以科学技术的传播和进步为例,来探讨丝绸之路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丝绸之路上扮演的角色和作用。
第四,出书规模上,本主题图书呈丛书化。
当前,全国出书数量繁荣,每年的出书规模在40万种左右。单品种图书新印出来,在40万种书中如泥入大海,根本不起波澜。把同一主题的图书整合成丛书,呈规模出版,共同造势是新的学术成果取得较大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有效手段之一。具体而言,关于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主题内容影响比较大的丛书有以下28种:
1.“海路与陆路”丛书 |
2.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 |
3.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 |
4.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地区经济地理系列丛书 |
5.“一带一路”民间文化探源工程 |
6.古代中国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 |
7.古丝路汉文行记整理丛刊 |
8.汉译丝瓷之路历史文化丛书 |
9.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 |
10.丝绸之路记忆丛书 |
11.丝绸之路乐舞艺术研究丛书 |
12.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书系 |
13.丝绸之路历史语言研究丛刊 |
14.丝绸之路数学名著译丛 |
15.丝绸之路与敦煌文化丛书 |
16.丝路百城传 |
17.丝路物语书系 |
18.北京大学海上丝路与区域历史研究丛书 |
19.西北师范大学简牍学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 |
20.浙江学者丝路敦煌学术书系 |
21.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 |
22.法国西域敦煌学名著译丛 |
23.世界汉学论丛 |
24.丝绸之路学丛书 |
25.域外汉籍研究丛书 |
26.中外交流历史文丛 |
27.中外交通史籍丛刊 |
28.中外关系史名著译丛 |
第五,中外资源配置上,呈现合作化趋势。
文明互鉴,合作共赢,是全球人类的基本共识,这一点在学术界更突出。比如说这部今年11月刚出版的《从地中海到黄河——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就明显体现出合作创新的这个特点。以前,希腊化文明、丝绸之路是两个不相干的研究领域,西方学者在希腊化研究领域深耕,中国学者则积极推动丝绸之路的研究。主编杨巨平教授敏锐地觉察到希腊化文明与丝绸之路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汇聚了一批活跃于研究一线、来自不同学科的中法英美学者40多位,共同完成了这部280万字的巨著。今年10月16日,中方出版社中华书局与德国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在法兰克福书展上举行签约仪式,要推出《从地中海到黄河》的英文版。这种国内出版社与国外出版社开展合作,共同出版丝绸之路相关图书的做法,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为图书的国际推广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三 本主题图书出版数量持续繁荣的原因
首先,是国家相关政策和项目的出台支持。
1.正如前所述,自从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后,随着中外经济交流的日益频繁,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被中外学者重新认识,尤其是2013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更为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动力,也促使出版社积极策划和出版相关图书,以满足社会对“一带一路”知识的需求。2.文化政策的扶持。我们政府通过设立文化项目、提供资金支持、鼓励文化交流等方式,比如通过“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中外图书互译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等项目鼓励了更多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图书的出版,推动了相关图书的创作和出版。
其次,是文化交流的自然需求。
1.全球化的推动和中国影响力的增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关主题受到更多关注,促使出版机构加大了对这方面图书的出版力度。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受到了广泛的关注。2.旅游热的兴起。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迹和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希望通过阅读相关内容来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这也促进了此类图书的出版。
第三,学术研究的向前发展。
1.学术研究不断的拓展和细化。20世纪以来,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和细化,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历史、文化领域,还延伸到了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科技等领域。例如,学者们开始关注丝绸之路贸易对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宗教在中外交流中的传播路径与影响、不同文化艺术形式在交流中的融合与演变等,这为相关图书的出版提供了丰富的选题和内容。2.研究方法的创新。跨学科研究方法的应用,使得对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的研究更加全面和深入。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被引入到研究中,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文物的研究、民族文化的调查等,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这些新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发布来传播和推广,进一步促进了相关图书的出版。3.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不断增长。国内外越来越多的高校、科研机构成立了专门的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或相关研究团队,培养了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这些研究机构和学者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并将研究成果整理公布,推动了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内容图书的出版增长。
第四,是出版技术的革新和进步。
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了图书的印刷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了图书的生产成本。同时,数字化印刷技术和计时印刷的应用,使得图书的出版更加灵活多样和快捷,可以满足不同读者各种层面的需求。
作者:罗华彤(中华书局)
编辑:《敦煌研究》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