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推荐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图书推荐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图书推荐 >

评《敦煌莫高窟——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佛教艺术》

时间:2017-02-24 11:24:21 来源:《敦煌研究》编辑部 作者:玛丽琳丽艾 点击:

    (本文作者 为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敦史密斯学院东亚艺术研究所荣誉教授)英文原载于《美国文物保护研究所学报》
    在很多方面,这本书都不同凡响。该书着眼于中国西北敦煌莫高窟所面临的众多复杂问题,莫高窟是中国最为珍贵、最神奇的佛教石窟寺遗址之一,位于连接中国、中亚、古老商道与西方世界的丝绸之路上。该书是为了配合在盖蒂中心举办的敦煌艺术大展(2016年5—9月)而出版的。敦煌研究院与盖蒂保护研究所及盖蒂研究所自1989年开始进行合作,以解决莫高窟490多个有塑像或壁画的石窟所面临的抢救性修复与长期保护问题。此次在盖蒂中心举办的敦煌艺术展,旨在纪念双方近三十年的、仍在继续进行的成功合作。该书主要包括9篇文章和43件文物图录,图录文物主要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经过周密计划,该书汇集了关于莫高窟遗址的一系列内容广泛的主题。莫高窟兴盛于公元4至10世纪,随后被忽略甚至废弃,直到20世纪初,莫高窟才被勇敢的西方探险者(如斯坦因和伯希和等)重新发现,这最终使得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政府认识到遗址的价值,并开始保护该遗址。大体上这些石窟及其艺术是出于双重目的而展示的:通过精彩的佛教艺术遗存,展现该遗址漫长而厚重的历史感;同时着眼于当前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瑰宝的保护与保存面临的问题、其研究与进展等。
    展现遗址神秘之美的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图片以及数件表现遗址生动鲜活之艺术的例作,向我们展示了该遗址。这些展览条目包括一件6世纪晚期包括包括塑像的佛龛,一具精美的、富有人情味的唐代菩萨塑像(约730年),还有几件以生动、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描绘丝绸之路上外国商旅的壁画。初见之下,这些作品通过熟练的画笔、孔雀石绿半透明的光泽和其它绚丽的颜色、带有印度和中亚雕塑因素的中国风格的精美雕塑造型,展示了数世纪中佛教世界与世俗文化的融合。通过配有插图的论文,我们开始了解到,遗址的特殊性、神秘性、人性及其令人窒息的宏伟壮丽似乎已经深入人心,这也是现在戮力保护这些罕见的、历史悠久而无可替代的遗址的原因所在。
    由中国与西方学者著写的这9篇文章介绍了该遗址的研究及保护历程的主要方面。
    第1章《敦煌佛教石窟寺:艺术、灵性与文化遗产》(由沈雪漫与倪密•盖茨合撰)多方面介绍了莫高窟遗址,一些方面在这本书的其他章节中有进一步的论述。本章探讨了敦煌的汉文化传统及其民族的多样性;敦煌的战略位置及其与中亚和西方文化的联系;乐尊和尚于366年在莫高窟首次开窟等。这一综述进一步提出了一些重要论题,如对佛教艺术的理解(神圣空间、修行或礼仪场所)、家族窟(家庙)的发展,第17窟藏经洞中收藏的重要文物、现代科技、壁画临摹艺术等。
    第2章《敦煌石窟建筑与艺术》(樊锦诗与赵声良合撰)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不同时期的石窟建筑、艺术、彩塑及其风格变化,壁画主题的分类(佛教造像、叙事画,传统神话故事、经变画与装饰画等)。
    第3章《敦煌及其供养人和贸易网络》(魏泓撰)深度讨论了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供养人与贸易问题,并特别强调了早期的供养人及贸易问题。她考察了中亚和丝绸之路地区同西方进行思想(特别是佛教思想)交流,并通过贸易获得敦煌壁画中所需颜料等商品的诸多方面,这也是她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
     第4章《敦煌石窟的研究历程》(赵声良撰)介绍了敦煌石窟的研究历史,及中外学者的主要著作与学术研究。   自从藏经洞文物的发现与流散以来,定义与介绍这些石窟及其艺术的基础工作就是这些论著。1944年1月,为了保护、管理与研究之目的,专门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现在的敦煌研究院)。其后不久,工作重心转向石窟内容总录的编写,壁画临摹及壁画摄影等艰巨任务。主要由敦煌研究院出版的论著,对于石窟的艺术与文献研究不可或缺,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出版的多卷本敦煌石窟论著,提供了更宝贵的研究材料与成果,是我们了解这一复杂遗址的基石之作。
    第5章《揭秘敦煌:中亚丝绸之路上的商旅历史》(David Brafman撰)根据西方主要记载与图录介绍了对敦煌进行的研究。这一研究提出了大量有趣的实例,涉及到该地的旅行者,如13世纪的景教徒和圣方济会教士马可波罗、14世纪的耶稣会会士、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的探险家,其中一位(匈牙利人洛克兹,即后来斯坦因的导师)发表了关于敦煌石窟的最早文献。这些旅行者提供的第一手信息频繁体现在当时欧洲制作的地图上。当时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欧洲人渴望了解相关知识,以帮助他们在亚洲进行贸易活动,而商路上来往的主要是穆斯林商人。
    第6章《敦煌壁画临摹复制:关于壁画历史与技术的认识》(娄捷撰)表达了作者作为一名在莫高窟从事壁画临摹近三十年的艺术家的观点。她动情地解释了“与古代大师的对话”,由此读者可以理解艺术所引起的由衷的情感反应。她的论文也提到了在这些洞窟中出现的西方绘画形式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壁画临摹的特定工序。通过她的描绘,读者能感受到壁画的实用性与创造性,了解到在颜料、画笔和临摹方法等方面的绘画细节问题。
     第7章《遏制遗址病害:在敦煌莫高窟进行的保护与合作》(内维尔阿根纽与王旭东合著)详细考察了遗址保护与保存的棘手问题。遗址在漫长的历史中因被忽视与废弃而饱经风霜。本章描绘了敦煌研究院与盖蒂保护研究所在过去数十年中,试图遏制遗址病害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防止沙害(来自鸣沙山的沙风)以及水害(防止窟前大泉河的洪灾)导致的毁灭性影响,并防止整个遗址的石窟壁画因湿度而可能导致的恶性后果。文章总结了这些保护方法、成就,还有敦煌研究院与当地省市机构进行合作、为争取公众支持而进行的努力等。
    第8章《第85窟壁画:从创作到保护》(Lori Wang与苏伯民合撰)提供了关于敦煌晚唐翟氏洞窟第85窟的案例研究,论证充分,内容翔实。第85窟是敦煌研究院与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保护的焦点问题,是试验性保护洞窟。该窟从开窟到现在的历史,每一步都有详细记录,从而首次给读者提供了某种意义上的全面考察。第85窟是莫高窟遗址最精美的洞窟之一,其主题包括:壁画艺术的定名与描述,最初的艺术方法,特定的保护决议,所涉及的科学问题与信息,从保护过程到完成保护,重新向公众开放该窟的明确细节等。
    第9章《莫高窟:回顾历史,展望未来》(樊锦诗与Martha Demas合撰)是论文部分的最后一篇,介绍了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以及早期院领导为了挽救遗址而进行的不懈努力。樊锦诗是将一生奉献于敦煌的早期学者之一,她于1963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即到敦煌莫高窟工作,深入参与了遗址的研究、保护与弘扬工作。本章告诫说,现在遗址面临的新问题需要与当地、省级甚至国家级机构进行多层次的合作。现在技术最为关键,因为技术才能维持现有标准、使公众可继续欣赏艺术、培训艺术家、采纳管理体系(最近建立了全新的游客中心)、解决即将出现的挑战等。尽管实际工作中还存在问题,但是作者还是乐观地表示,虽然困难不可避免,但这一辉煌的遗址将被作为世界宝藏保存下来。
    短文《艺术作品展示:制作石窟复制品》(Julia Grimes撰)主要讨论了等比例制作洞窟模型的工序。至今已制作了14个洞窟模型,其中3个(第45、85和285窟)在本次展览上展出。
    最后是Michelle McCoy撰写的43件文物展览图版说明,文物主要出自藏经洞。20世纪40年代石窟遗址得到保护之前,在遗址地发现了大量不同类型的手稿、绘画、佛经等。现在这些文物主要借自伦敦和巴黎的主要收藏机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法国集美美术馆,法国国家图书馆等)。因为这些文物的多样性,因此展品是有针对性地挑选,并配以专业的描述与解说,包括宗教仪式、习俗,造像、艺术方法和文化联系。引人入胜的解说与图片的细节使评论生动形象,当然其中也杂糅了最新研究与比较研究的成果。在该文中,相关文献与纸画和绢画互相穿插。展品中还有一些精品,年代大致为8至10世纪。
    该书成功地引起了包括学生和学者在内的广大读者的注意。它将最近及以前的研究有机整合到一起,大部分是不懂汉语就不容易了解的内容。在这种意义上,该书为今后从更广泛的角度研究莫高窟遗址、遗址艺术、保护问题及科学解决方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该书也间或提到了进一步的研究课题,比如更仔细地考察丝绸之路上贸易与文化交流及其对敦煌艺术的冲击,反过来这种贸易与文化交流对中亚有何影响等。也许应该更多地关注中亚与丝绸之路艺术和莫高窟的雕塑艺术的比较研究,显然这些方面有些欠缺。此外,进一步地根据佛教与中国美学来分析艺术的本质,将有助于深化读者对艺术的宗教文化背景的理解。不过,对于在更广范围内深度挖掘莫高窟的多元要素而言,该书可谓是一座里程碑,因此此书是深受欢迎、鼓舞人心、非常有价值的一份献礼。 (翻译:王平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