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公益学术讲座(第十二讲)

时间:2021-07-06 11:32:29 来源:敦煌研究院 作者: 文/张田芳 图/万玛项杰 点击:

7月3日下午,应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中文系沈卫荣教授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作了题为《显密圆融:汉藏佛教交流背景下的西夏佛教》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研究员主持,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的教授和博士、硕士生,以及宁夏、兰州等地的文史爱好者共30多人在文献所一楼阅览室聆听了讲座,另有30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参加了本次学术活动。


“汉藏佛教”是沈卫荣教授多年研究受汉、藏两种佛教系统影响下的西夏、回鹘等民族的佛教文本特点而提出的与“印藏佛教”相对的概念。本次讲座沈教授结合多年对汉藏佛教的研究心得,通过对《大乘要道密集》收录的“大手印”仪轨文本,黑水城出土文献《持诵圣佛母般若多心经要门》《欲护神求修》与《四字空行母记文》四种汉文藏传佛教文本的分析,揭示出西夏时期流行的藏传密教带有明显的汉传和显宗的佛教成分。同时,展现了在这一时期,传译者们为了让汉传佛教徒能够理解和接受陌生迥异的藏传密教仪轨,在文本的翻译上做出的一系列努力,这些均反映出了西夏佛教具有汉藏和显、密两种佛教传统交融的特色。


 A1.jpg


(主讲人沈卫荣教授)


首先,为了让与会学者更好地理解西夏佛教的特点,沈卫荣教授从兼具汉藏、显密佛教的不同义理和修习法门的文本《心印要门》入手。他认为《心印要門》是从印度经西番再传至西夏(河西)的一部修习“心印”要门,是一部典型的“大手印”求修要门。该文献中“大手印”的修行方式与汉地禅宗中的“心印”极为相似,不过在名相上以“心印”替代了“手印”。且该文献通篇文字顺畅、优美典雅,看不见任何译匠们留下的斧凿之痕,更像是由某位兼擅汉藏两种佛教的西夏上师或学僧自己创作、传习的一篇要门。《心印要门》中的大手印修习要门,代表了西夏佛教圆融汉藏和显密两种传统的鲜明特色。而通过诸如《心印要门》这样一系列的文本,从深次层理解西夏佛教的圆融性,它是与印藏佛教相对应的,汉藏佛教文本最好的代表。因此,西夏佛教是典型的“汉藏佛教”。



A2.jpg



(讲座现场)


其次,通过对《大乘要道密集》中的“大手印法”文本、《持诵圣佛母般若多心经要门》、俄藏黑水城汉文密教仪轨《欲护神求修》、汉文《四字空行母记文》与西夏文《亥母耳传记》等四个文本的研究,论述西夏佛教如何圆融汉藏和显密两种佛教。《大乘要道密集》中的印藏佛教所传“大手印法”文本,是源自铭得哩斡上师的“大手印”仪轨。这种“大手印传轨”既有显教大手印,又有密教大手印,该修法与汉传禅宗佛教的修法高度契合,二者之间并无必然的违碍。《持诵圣佛母般若多心经要门》整合了唐代汉传密教的“观行”修法与藏传佛教中的“施食仪轨”,形成了一部非常特殊的融合汉藏密教的《心经》修法。西夏国师德慧不但兼通梵、藏、汉、西夏诸种佛教语文,而且对印藏、汉传和显密佛教传统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黑水城出土佛教文献《欲护神求修》属于旧译密咒伏藏类的密教仪轨,它使我们知道“冤人哩俄行”这样下三续部的修法仪轨也曾在西夏流传。这类修法在汉传密教中也能找到与它们相应的法门,二者具有同一来源,说明西夏时代所传的藏传密教修法具有圆融汉传密教的成分。而通过汉文、西夏文两种文字的《四字空行母记文》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这个藏传密教文本的汉文本其中加入了很多不见于原文的内容,它用汉传佛教或者纯粹汉文化的成分,对文本中出现的印藏密教词汇做了全新的解释。这样的改变,无疑是西夏佛教上师们为圆融汉藏和显密佛教所作的积极努力,恰好反映出了西夏佛教具有汉藏和显密两种佛教传统的鲜明特色。


最后,沈教授对今后西夏学、回鹘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对文本的释读和准确的阐释依然是今后汉藏佛教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在文本的解读的准确与否是推动上今后汉藏佛教研究至关重要的因素。此次学术讲座无论对敦煌学还是西夏学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为涉及该领域的黑水城文献的断代问题以及敦煌晚期石窟的研究打开了视野。在敦煌石窟研究中,晚期石窟向来难治,西夏、回鹘、元政权的更迭与互相影响,其艺术分风格界限的模糊,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沈卫荣教授所言,在石窟营建中是否也存在不同文化“圆融”的现象?这无疑为今后敦煌晚期石窟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A3.jpg 


(会后专家们交流讨论)


为了促进更多的学者和爱好者参与交流,此次讲座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沈卫荣教授深入浅出的演讲,让参加本次学术活动的专家学者们深受启发。全场气氛热烈,数位老师就讲座内容与沈卫荣教授进行了讨论,通过交流加深了大家对汉藏佛教的认识。


“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学术公益讲座,既是敦煌文献研究所定位最高的学术讲座品牌,也是本所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敦煌学研究高地”嘱托的实际行动,后续还将邀请更多的国内外知名学者前来开讲,请大家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