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丝路之光:第四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成功举办

时间:2021-10-14 16:10:24 来源: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 作者: 点击:

2021年10月11日,“丝路之光:第四届敦煌服饰文化论坛”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楼圆桌会议室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服装学院主办,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下文简称“中心”)承办,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和华服志网站支持。本次论坛旨在促进国内外敦煌服饰文化领域的相关学术研究,弘扬敦煌石窟的文化艺术的魅力,传播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服饰文化。


A1.jpg


图1 嘉宾合影留念


本次论坛由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王子怡主持,北京服装学院校长贾荣林教授出席并致辞,北京服装学院校领导周志军书记、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董清松总经理出席,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员、深圳大学陈振旺教授、北京服装学院刘芳博士、江苏经贸学院阮立副教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刘珂艳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迎军副教授、敦煌研究院戴生迪老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董昳云博士生、中心助理研究员王可老师依次发表专题讲座,中心主任、北京服装学院刘元风教授最后进行总结发言。本次论坛采取线上线下同步直播的方式,约三百余人聆听了全天讲座,并与主讲嘉宾积极互动交流,反响热烈。


A2.jpg


图2 北京服装学院贾荣林校长致辞


A3.png


图3 北京服装学院校领导周志军书记出席


A4.jpg


图4 学术主持:王子怡 副教授


赵声良研究员发表了题为《敦煌艺术与中国绘画史》的专题讲座。赵声良研究员首先讲述了中国绘画史研究面临的困境,进而用大量实例证明敦煌壁画的价值。他认为敦煌壁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填补南北朝至唐代的中国绘画史的空白,通过敦煌壁画资料还可以鉴别某些传说为隋唐绘画作品的真伪。在很多方面,敦煌壁画的资料对拓宽中国美术史的视野、促进对中国绘画史研究的深入和再认识,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A5.jpg


图5 赵声良研究员发言


陈振旺教授发表了题为《敦煌艺术的现代视觉转化探索》的专题讲座。陈振旺教授认为敦煌艺术再生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问题,近几年,他从理论研究和现实应用两个方面同时发力,将敦煌艺术学习和现代视觉转化命题带进课堂,探索敦煌艺术现代视觉转化的具体方法,探求民族艺术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焕发新的生命,激发学生传统艺术学习热情,展现敦煌艺术新的形态,促进敦煌艺术的传播,或许是回答“敦煌文化走出去”“说好中国故事”的有益补充。  


A7.jpg


图6 陈振旺教授发言


刘芳博士发表了题为《云冈早期佛像服饰仪轨内涵——兼论佛像服饰特征及形成》的专题讲座。刘芳博士认为佛像服饰是佛陀形象表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和僧服关系密切,在发展中渐具一定的仪轨及内涵。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早期佛像服装的两种基本样式“通肩式”和“右袒式”,开始与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融合而发生改变。北魏冠服制度建立的进程中,不断引入儒家礼制,同时由于佛教思想的凸显作用在云冈佛像服饰中表现出来。她在探析佛像“法服”仪轨的基础上,以云冈早期佛像为例,在分析佛像服饰特征及形成的基础上同时探讨其背后的内涵。


A7.jpg


图7 刘芳博士发言


阮立副教授发表了题为《唐敦煌壁画女性服饰美考探》的专题讲座。阮立副教授认为敦煌壁画描绘塑造的人物包罗万象,包含了大量精美的服饰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与历史价值。其中,唐敦煌壁画女性服饰则更是绚丽多彩、雍容华贵,是研究敦煌艺术女性服饰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形象资料。她以唐敦煌壁画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敦煌艺术和文化的剖析,从唐敦煌壁画女性服饰艺术的美学特征、服饰艺术的色彩美、服饰艺术的形式美、与异域服饰的交融美等几方面进行研究,从中看到了敦煌艺术的包容精神、创新精神、超越精神。


A8.png


图8 阮立副教授


刘珂艳教授发表了题为《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木雕天王彩绘服饰图案分析》的专题讲座。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四尊木质圆雕彩绘天王立像,展品出处为伯希和在中国敦煌地区所收集,中外学者并未对此四件木雕天王的身份、制作年代和彩绘纹样做深入详细研究。刘珂艳教授通过对四件木雕彩绘纹样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以及身着盔甲式样的整理比较,分析彩绘纹样所想表现的盔甲制作材料及工艺,来判断四件木雕天王的身份、制作年代等信息。


A9.jpg


图9 刘珂艳教授发言


李迎军副教授发表了题为《服装设计视角下的敦煌艺术》的专题讲座。李迎军副教授在论坛伊始先提到敦煌艺术是一部翔实且生动的服装史,内容包含了千余年间自帝王至平民、从中原到异域的丰富的现实服装史料,以及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神佛服饰信息,如此浩瀚的专业资源不仅是服装设计师用于实践的素材库,更是回归传统思考序列的重要精神滋养。同时,他认为设计师也肩负着研究、传承、传播敦煌艺术的使命,服装设计行为与设计结果同样在敦煌服饰文化的推广、传播方面具有独到的专业特性。


A10.jpg


图10 李迎军副教授发言


戴生迪老师发表了题为《关于<敦煌服饰文化图典>英文翻译的几个问题》的专题讲座。戴生迪老师认为翻译是文明交流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实际上也是一部翻译史,古代的很多佛学大师同时也是翻译大师,只有精通佛经原文及佛教文化,并且用不同文化多角度去理解佛教义理,才不会着形着相,不陷入文字游戏的圈套。服饰文化翻译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物品或者概念在不同文化里并没有完全对应的东西。基于此,他分享了在翻译《敦煌服饰文化图典》时,遇到的跨文化翻译上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A11.jpg


图11 戴生迪老师发言


董昳云博士生发表了题为《敦煌石窟第146、196、9窟外道女服饰研究——腰裙》的专题讲座。董昳云博士生首先讲述莫高窟第146、196和9窟外道女所穿腰裙,并不是外道女特有的服饰,同时还出现在壁画中的舞伎、菩萨、天女、飞天等身上。可见,“腰裙”在佛教壁画中属于适用范围较广的一种服装语言。她认为外道女腰裙裙摆的装饰性缘饰,是晚唐五代汉地普遍表现褶皱的绘画手法,多出现在神仙造像系统中,常与腰裙、天女袿衣、天王戎装搭配,早期较为写实,后来逐步程式化,多为羽毛或花瓣状。关于敦煌“腰裙”的来源,可追溯到伊朗高原的萨珊波斯文化,而萨珊波斯神祇安娜希塔女神所着腰裙,又由粟特商人通过宗教画稿、胡舞文化等方式传至新疆,再东渐至敦煌,进而出现在丝绸之路要冲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画中。


A12.jpg


图12 董昳云博士生发言


王可老师发表了题为《模糊纹样与审美观念:伊卡特纹样在东西方的交流与互动》的专题讲座。王可老师认为伊卡特因其独特的染织结合工艺呈现出极具模糊美感的视觉效果,6-12世纪在丝绸之路沿途中不同的文化背景里出土和传世了使用相同纹样母题的扎经染色伊卡特,通过梳理这一时期伊卡特的模糊纹样发现这种审美趣味同时反映在了石窟壁画上,说明了伊卡特模糊纹样的可移植性和在各类载体中的适应性。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伊卡特工艺在中亚文化圈、东南亚文化圈及南亚文化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各文化圈独有的伊卡特风格。作为一种传承至今的染织技艺,伊卡特工艺及其背后所蕴藏的审美观念在丝绸之路上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与互动,说明了审美融通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特有的文化现象。


A13.jpg


图13 王可老师发言


刘元风教授最后进行总结发言,他希望通过此次论坛搭建的学术平台,吸引更多的中青年学者投入到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和创新设计的实践中来,深入持久地将学术研究推向更高的层次。他谨代表“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对社会各界、各位专家学者、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未来,中心将在学术研究、创新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推出更有价值的更好的成果,共同推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尤其是关注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取向,用更加易通俗易懂的传播方式和设计语言,将敦煌传统文化艺术的经典元素与当代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让古典的敦煌服饰文化走入当今时尚生活,继续传承发展下去。


A14.jpg


图14 刘元风教授总结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