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弥勒与大佛像(一)印度、中亚和中国的大佛像

时间:2022-05-09 10:27:38 来源:《敦煌研究》编辑部 作者:宫治昭 著  王平先 译 点击:


1.印度以及其周边地区的大佛像

许多大佛像都是作为弥勒佛而修建的。尽管有些大佛像是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卢舍那佛(大日如来)像,但是弥勒大像的修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修建大佛像显然受历史和社会状况所左右,同时和佛教信仰的本质又有密切联系。从佛教艺术传播的历史角度来看,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大佛像的修建可能起源于印度,传播到中亚和中国后并在那里得到发展。然而当我们考察大佛像的实际情况后,事实表明我们不能那样下结论。

印度的大佛像中,在西印度孟买附近坎黑里(Kanheri)第3窟(支提窟)前廊的佛像是印度现存最大的佛像。在该窟正壁两侧都有高浮雕式的立佛像,根据J. Burgess的记载,这些佛像高约7米1。在阿旃陀第26窟中表现涅槃的高浮雕像约7.3米长,在拘尸那国(Kusinagara)的涅槃殿中以红色砂岩雕刻的丰满的卧佛像长6.1米,因为涅槃像与立佛像的本质含义不同,所以在本文中我不会就此进行讨论。

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有好几处关于佛像尺寸的描述。该书第11卷、僧伽罗国(Siriahala)条提到“那罗稽罗洲(Narikela-dvipa)西浮海数千里,孤岛东崖有石佛像,高百余尺,以月爱珠为肉髻”。据报道,该佛像是一个奇妙的立像,坐西向东,白毫是月亮般的宝珠所作(《大正藏》卷51,934b),然而这只是道听途说。同卷摩诃勒吒国(Maharastra)条描绘说“国东境有大山,叠岭连嶂,重峦绝壑。爰有伽蓝,基于幽谷……伽蓝大精舍,高百余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余尺”(《大正藏》卷51,935b)。这个佛寺被认为是阿旃陀石窟,但也有人指出书中描述与该石窟的实际特征不同,因此更可能是根据传闻而来的记载2。

正如上述,《大唐西域记》关于大佛像的条目通常包含有基于道听途说的夸大之辞。我们发现,作者亲眼目睹后的描绘,有该书第五卷,羯若鞠闍国(Kanyakubja)附近“伽蓝东南不远,有大精舍,中作如来立像,高三十余尺,铸以鍮石,饰诸妙宝”(《大正藏》卷51,896a);卷8华城(Patiliputra)附近“西南行百余里,至提罗择迦(Teladhaka)伽蓝…中精舍佛立像高三丈,左多罗菩萨像,右观自在菩萨像。凡斯三像,鍮石铸成”(《大正藏》卷51,913b)。这两身佛像高不足十米。该书第九卷介绍了在那难陀(Nalanda)的另一特殊佛像,“垣外有铜佛立像,高八十余尺,重阁六层,乃得弥覆,往满胄王(Purnavarman)之所作也”。据说这个佛像能为这个六层的建筑所容纳(《大正藏》卷51,924b)。正如在该像中所见,我们不能得出这种结论:在印度境内没有大佛像存在,然而很可能,十米多高的佛像非常少见。

相反,在印度周边地区有很多大佛像。从已发现的一个佛像尺寸来看,我们知道在塔克西拉(Taxila)的Dharmarajika第18号佛寺中有一个泥塑大立佛。因为其脚长160厘米,约翰•马歇尔(J. Marshall)估计该佛像最初很可能有大约10.7米高3。在犍陀罗的Takht-i-Bahi佛寺中,据称有五个泥塑造像排成一排,从现存部分的尺寸来看,推测其高约4.5米4。在西北印度热心的佛像造像活动中,那些佛像很可能建造得为真人身高的两倍或三倍。如果这种泥塑造像高约5-10米,那么对于供养者出于热衷而生产它们来说并不太困难。他们在生产这些大佛像中能起到某些作用。但是把这些像称为巨像是不可能的。正如山田教授指出的那样,对于大佛像的出现,除了对佛像虔诚礼拜的这种观念,应当还有一种不同的概念5。换言之,对于建造大佛像需要一种新的佛像观念,这可以称为“巨佛像观”。

巨佛像出现在印度周边地区,可以说是离佛像故乡很遥远的地方。最古老的巨佛像可能是达丽罗川(Darel,即《法显传》中的“陀历河”)佛像,那里是通往印度世界的第一个门户。法显在公元5世纪初从塔里木盆地通过喀拉昆仑和帕米尔西部山脉时看到过一个高80尺的木造弥勒佛像。达丽罗川的这个弥勒像并没有流传下来,不过对我们来说,这是考察“弥勒和巨大佛像”的一个重要例子,因此稍后我要详细对此进行论述。

在Mulbek保存至今的巨佛像也是弥勒像,该佛像出现要晚一些6。印度西部边境的Mulbek位于从克什米尔到列城(Leh)的大道上,而列城是以西西藏著称的拉达克(Ladakh)的中心。在克什米尔地区,佛教兴盛于8世纪,而自那以后佛教开始在西藏地区发展。Mulbek是这两个地区的中间站,位于连接两地的主道上。Mulbek的浮雕弥勒菩萨像高约9米。位于崖体表面,年代在第8和9世纪之间。这是一个四臂立像:左起第一手持水瓶;第二手持龙华树;右起第一手结与愿印;第二手持玫瑰花。在菩萨头顶是一个佛塔,因此这个造像涵盖了当时弥勒菩萨的共同特征。

印度周边最著名的大佛像是阿富汗的巴米羊大佛像(图1)。可惜这两个大佛像和壁画在2001年都毁于塔利班之手。巴米羊位于划分印度和中亚的兴都库什山区(Hindukush)。玄奘从中亚的吐火罗斯坦南行,取该道翻越兴都库什山,并从迦毕锡(Kapisi)前往犍陀罗。桑山正进教授证明这条路线在6世纪后半期以后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成为连接印度和中亚的主线7。

印度和中亚之间的巴米羊位于这两种文明的交汇处。在公元750年左右,在崖壁上开凿了长达1500的一系列石窟,并在东西两端从崖体表面各开凿了一个泥塑大立佛像8。东大佛高38米,西大佛高55米。两大像脸部都已被破坏。玄奘在公元629年访问了巴米羊,并记载了当时当地佛教非常繁荣。他还提到东大像是“释迦牟尼佛立像”,但是该像“饰诸妙宝,金色晃晃”。而西大佛仅仅是“立佛像”。正如我要另文论述的9,西大像佛龛天井的壁画描绘了以弥勒菩萨为中心的兜率天宫。考虑到这个事实,即东大佛是释迦牟尼佛像,西大佛可以被认为是将要从兜率天下生的弥勒佛。

正如迄今所见,在印度周边地区的大佛像都建造在如达丽罗川、巴米羊和Mulbek等偏僻的地方。在造立这些佛像的时期,这些地方位于主要交通干道上,并且就位于不同文明的交汇处。这个巨大的弥勒像就建造在这种地方。

2.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的大佛像

在中国北魏文成帝统治期间,北魏国师昙曜给皇帝提出一个建议,就是开凿五个石窟来造立大像。在和平年初(公元460年)开始营造这些大像。云冈昙曜五窟的造像以中国最早的大佛像著称10(《魏书•释老志》)。这些佛像开凿在崖壁上,高约13.5-16.5米,富有量感,棱角刻画简单而分明。每个造像都有不同的特征,据说这是为了赞颂北魏的五个帝王,融合了帝王之相与佛像特征11。这些佛像针对营造大佛作为对帝王崇拜的动机等方面提出了重要问题。据推测这些大像具有不同身份,但目前还不十分明确。

第16窟的立佛(高14米)右手抬起结施无畏印,左手下垂,拇指与中指弯曲。该佛像穿其他佛像不同的汉式服装,难以确定其佛名。第17窟的大像(高16.3米)是一个装饰华丽的交脚菩萨像,戴宝冠,胸部有饰物(图2)。该像可能是弥勒菩萨,因为在北魏时期交脚菩萨像通常被认为是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第18窟的立佛像(高15.8米)右手缺失,左手握袈裟之一部分。在该像中所见的外貌特征是在佛像袈裟上描绘了很多小的化生佛像。霍华德(A. F. Howard)认为该像表现的是作为宇宙之佛的释迦牟尼12。第19窟中的坐佛(高16.5米)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握袈裟。在该像旁边开凿有另外两窟,每窟各有一个善跏坐佛像。因此这个三尊像表明这代表的是弥勒下生成佛后在龙华树下三次说法的情景13。该佛像在云冈五大像中是最大的,这一点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第20窟的佛龛已毁,因此坐佛(高13米)目前全部暴露在外。该佛像结禅定印,表情高贵庄严。尽管有人认为该像是阿弥陀佛像14,但现在尚无明证。

昙曜五窟中的大佛像可能是在融合北魏历史上的帝王特征与佛和菩萨的相好特征的基础上营造的。新兴的游牧民族可能设法创造一个“宇宙之主”作为他们统治的包括汉族在内的整个中国北方的核心。基于与祖先崇拜有关的帝王崇拜,他们以佛教世界的宇宙观使之具体化,并努力在这个遥远的地区建立一个世界中心。这些大像都朝气蓬勃,精神抖擞。尽管第16和20窟的佛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设想中间的大像可能是作为宇宙之佛的释迦牟尼,两侧分别为弥勒菩萨与弥勒佛。

中国新疆地区的库车作为东突厥斯坦北道上的一个绿洲中心而繁荣,在那里留存有很多佛教遗址。从那些现存的据推测是用于大佛像的佛龛来看,我们明白在克孜尔石窟和森木塞姆石窟最初有几个约10米高的泥塑大佛像。它们营建于唐代以前,但是已经消失了。

在唐代大佛像的营建得到显著的发展。在从敦煌到西安和洛阳的古代商路河西走廊沿线发现了很多佛像。唐代大像的营建开始于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大佛像。石山被广泛的开凿,中间是雕刻的巨大的卢舍那佛坐像(图3),在主尊两侧对称表现菩萨、弟子、天王和力士像。在基座上雕刻的铭文“大卢舍那佛造像记”记载了营建该17米高大像的情况。据碑文记载,此像是在唐高宗的敕令下修建的。咸亨三年(672)则天皇后捐赠了2万贯钱来装饰该大像,在上元二年最终完成(675)15。

这些大像都表现了初唐鼎盛时期雕刻的端庄之美,佛端坐在有多层莲花花瓣装饰的佛座上,每个莲花花瓣上都有浮雕的释迦牟尼佛像16。这可能是卢舍那佛的莲花藏世界的象征。因此唐高宗期望的理想民族的确立通过中心为主尊卢舍那的莲花藏世界表现出来了。然而,大卢舍那佛像破例得到了营建。在河西走廊沿线的石窟寺的这些大像几乎都是倚山而建,在石头上开凿出模型,然后以粗灰泥层塑造成型。这些佛像大多数表现的是弥勒佛。因此,在下文我将从西部现存的大佛像开始考察。

3.河西走廊和四川省的大佛像

从北凉或北魏至元代,在敦煌莫高窟开凿了约500个石窟,包括南北两个大像17。北大像(第96窟)是一个善跏坐佛,高33米。《莫高窟记》记载该像是禅师灵隐和居士阴□在武则天延载二年所建。尽管没有提到其身份,但是该像表现的可能是弥勒佛,因为隋唐时期善跏坐佛通常被看作弥勒佛。第130窟的南大像(高26米)也为善跏坐,据推测是弥勒(图4)。《莫高窟记》记载该像是在开元年间(713-741),由沙州僧处谚和乡人马思忠所建。

武威天梯山石窟包括开凿于北凉和唐代的13个洞窟。“第13窟可能开凿于晚唐,其内善跏坐佛高约23米。”该像可能是弥勒佛像与两侧的菩萨、弟子和天王像组合成七尊像18。永靖炳灵寺石窟有184个洞窟,年代分别为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唐代和元明时期19。第171窟的善跏坐大佛像高27米,是弥勒佛。先前其上还建有多层塔。[宋]李远编《青塘录》记载:正元19年(803),凉州刺史倚山而建灵岩寺七重塔楼,内置佛像亦倚山雕刻而成,高百余尺。李远记载的佛像可能是现在的大佛像。天水麦积山石窟共有194个洞窟,开凿于北魏至明代。在东西崖壁上有两个大佛像20。东边的弥勒佛像(第13窟)高15米,善跏坐,菩萨像侍立于两侧。此像为隋代所建。西边的大立佛(第98窟)高14米,菩萨像侍立于两侧。大约建造于北魏时期,后经多次重修。

如上所述,我考察了甘肃省现存的大像。除此以外,在从兰州到西安一带也有大佛像:一个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附近的须弥山石窟(图5)21,一个在陕西豳县的大佛寺石窟22。据称前者是善跏坐弥勒佛像,高约21.5米,修建于晚唐时期。后者是唐代(628)所建坐佛像,高20米,可能是阿弥陀佛及其两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在四川省乐山的凌云寺可以看到佛教世界最大的佛像(图6)23,与上述石窟寺不同,其位于不同地区。这是个巨大的善跏坐弥勒像,高71米,雕刻于在岷江和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崖壁上。雕刻在大佛像的脚部的造像铭文(嘉州凌云寺大佛像造像记)记载,该像是在唐玄宗统治的开元元年(713),在禅师海通的请求下开始修建,虽然其修建有几次中断,但是在节度使韦皋的帮助下,最终于正元十九年(803)完成,前后历时九十年。

4.大佛像与弥勒信仰

如上所述,修建大佛在唐代很盛行,而且这些造像大部分位于从敦煌到西安的古代交通要道沿线的石窟寺。其中建造于北魏道和隋代的麦积山的两个大佛比其他像要小。建立于唐代的其他大佛像都有20多米高。这些造像在石窟寺作为一个中心标志应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除大佛寺的大佛像以外,其他大像,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南大像和北大像,天梯山、炳灵寺石窟、须弥山石窟和乐山凌云寺的大佛像都是下生的弥勒佛善跏坐像。因为所有下生弥勒像都被塑造为善跏坐姿,如同在敦煌唐代石窟的净土变壁画中所见的那样,因此足以证明这一点。

如上所述,我考察了在印度和中国境内大佛像的普遍特征。它们的造立一定有不同的社会或历史原因,此外还有在其他情况下修建的。然而毫无疑问,这些大像应该以佛教信仰为基础的。换言之,佛教信仰的本质会导致与各种情形有关的大佛像的建造。如果如此,那么关于大佛像的佛教信仰的本质是什么?正如上文所说,大多数大佛像开始都表现为弥勒,比如达丽罗川的晚唐大像24。因此我们可以推测这些大佛像是根据弥勒信仰的一个方面而建造的,而且在弥勒和大佛像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


译自宫治昭《弥勒与大佛像》,载名古屋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编SITES: Journal of Studies for the Integrated Text Science, Vol. 2, No. 1, 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