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莫高窟召开

时间:2022-08-24 18:13:23 来源:敦煌研究院 作者:文/陶蓉蓉 图/闫珠君 点击:

为进一步促进敦煌学、敦煌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2022年8月10日―13日,由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与国家民委重点项目“敦煌历史文化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课题组承办的“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顺利召开。


Q1.jpeg


“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合影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主持,杨富学研究员首先介绍了会议缘起与诸位代表,并对所有到场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杨富学研究员讲到,敦煌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和中外文化的交汇之地,先后活动于这里的主要民族就有羌、塞种、月氏、乌孙、匈奴、鲜卑、退浑、粟特、吐蕃、回鹘、党项等。在敦煌发现的7万件古代文献中,除汉文外,尚有丰富的吐蕃文写卷,另有突厥文、回鹘文、于阗文、粟特文、西夏文、回鹘式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种文献,为我们认识历史上敦煌及河西地区民族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与交融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敦煌文化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古来以汉文化为主流,同时吸纳、包容、融会周边的各种的文化因素,以不断丰富、发展、繁荣。华夏文化突破血缘、种族的藩篱,将不同的族类化为一个整体。在这一点上,敦煌虽为一个狭小区域,却极具代表性。此次“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敦煌学尤其是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进展。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研究员致开幕式欢迎词。苏伯民院长讲到,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大量的研究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敦煌研究院时指出,“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相信本次会议将有助于促进各位专家学者更广泛、更深入的交流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实践经验,进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代表与会专家学者致辞,他讲到,敦煌不仅是国内许多民族交往共生的重镇,从更广阔的视域上看,敦煌还是贯穿欧亚大陆的国内外不少民族交往交流的热土和重要过渡地带,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类型的多元文化在这里进行了长时期的交汇交流、对话依存与沉淀,呈现出人类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规律和前进趋势,文化特色上表现出鲜明的开放、多元的风格。多民族的聚集杂居,多种文化体系的交错融合,多种宗教的并存和相互渗透,多种风尚习俗的交互熏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敦煌历史文化发展演变为丝绸路上东西方多民族文化交流的生动缩影和典型例证。这次盛会旨在持续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共同挖掘探讨敦煌多民族历史文化的内涵,推动古代丝绸之路与敦煌地区多元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繁荣新时代敦煌学事业,具有很重要的学术意义。


Q2.jpg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研究员致开幕词


Q3.jpg


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教授代表与会专家致辞


Q4.jpg


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致辞


此次会议汇聚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河南大学、新疆大学、宁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山西科技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医科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塔里木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兰州财经大学、河西学院、甘肃民族师范学院、西安博物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宁夏社会科学院、宁夏文史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天水市博物馆、平凉市博物馆、敦煌研究院以及蒙古国立大学、日本神奈川大学等30多个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Q5.jpeg


本次会议共收到参会论文70余篇,其中50余篇文章在大会中作出详细报告。于8月11日上午进行的大会主旨报告,分别有李并成《敦煌与海上丝绸之路——以敦煌海外药品的输入为中心》,宝音德力根教授、陈溯《阏氏考——兼及柔然突厥官号“伊利”、“俟斤”》,孙伯君《莫高窟第464窟莲花冠上师为西夏国师鲜卑宝源考》,索罗宁《西夏佛教在10—13世纪东亚佛教中的地位》,杨铭《坌达延非吐谷浑王子辨——以敦煌本〈吐蕃大事记年〉为中心》,冯培红《〈唐曹怀直墓志铭并序〉与敦煌粟特曹氏》,多洛肯《明清时期河湟地区民汉文化交融研究》,杨富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敦煌的独特表达》。


Q6.jpeg


8月11日下午会议分为两组展开报告,两组共有28篇文章在大会上进行交流探讨。其中包括第一组的艾尔肯·阿热孜《从维吾尔语的一个古老汉语借词(čay)看汉维文化交融》,张海娟、胡小鹏《元代佛教王权观与国家合法性构建》,海霞《“哈剌灰”考辨》,赵洁洁《〈千字文〉回鹘译本综考》,郑玲《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翻译技巧探析》,张田芳、杨富学《延寿〈宗镜录〉之流播及其与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之关联》,谢洋《从“卡拉”一词浅析中亚“卡拉”建筑的多元文化交流与交融》,郭勤华《相际经营:宋辽夏金元时期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于光建《从丧葬习俗看西夏与吐蕃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梁霞《晋唐求法僧在菩提伽耶求法巡礼活动》,牛文楷《两汉时期乌氏地望及相关问题蠡测》,潘城《从敦煌〈茶酒论〉看佛教茶文化与民族融合》,郭来美《俄藏敦煌吐鲁番文献与俄罗斯唐代民族研究》,袁书营《世界性民间游戏“老鹰捉小鸡”的起源论证分析》;第二组包括张多勇《合水县馆藏四尊小胡族佛造像》,朱希帆《西夏服饰的流变与相关问题研究》,根敦阿斯尔《敦煌莫高窟壁画〈报父母恩重经变〉的再探讨——以“孝”与“恩”的思想为中心》,行佳丽《全球文化变迁中的尸毗王割肉贸鸽》,胡晓丽《元代敦煌壁画舞姿研究》,王乐庆《景教在回鹘中的传播与影响》,祁晓庆《踮起的脚尖——龟兹石窟王族供养人像的形式与意义》,米小强《大夏为吐火罗再考》,岳键《银川新发现〈西夏译经图〉年代考》,李国、柴勃隆《榆林窟“阿育王寺释门赐紫僧惠聪”主持窟记重录新识——基于光谱成像技术下的调查研究》,张全民《关于唐长安城遗址新发现的千佛壁画》,张玉平《从藏经洞出土功德剪纸看宗教文化在敦煌的交流与融合》,龙忠《莫高窟第332窟主尊定名考》,高彦《新时代打造“敦煌舞派”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机遇和优势》。


大会主旨报告第二场于8月12日进行,阿依达尔《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回鹘文〈金光明经〉注疏研究》,热孜娅·努日《历史上汉语对回鹘语的影响初探》,胡蓉《回鹘借由儒学而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途径》,薛正昌《丝路与敦煌: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的地方》,齐德舜《〈续资治通鉴长编〉注引宋代笔记吐蕃文献考述》,张玉海《西夏榷场的税率与尺度》,王祥伟《吐蕃时期敦煌僧尼的名籍制度》,陈粟裕、张建宇《俄藏和田梵文〈法华经〉插图研究》。


Q7.jpeg


会议闭幕式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杨富学研究员主持。杨富学讲到,此次“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回、藏、满等不同民族学者提交的论文70余篇,从石窟壁画艺术、碑刻、出土文献、传世文献、丝路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研究。由于疫情所困,新疆、西藏、甘肃、北京的多位代表无法与会,不无遗憾。有50余位代表在会上做了精彩演讲,此次会议在敦煌研究院组织下、在全体与会人员的协同支持下,会议和考察活动安排紧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元,圆满地完成了大会的全部议程,达到了组织此次会议的初衷和目的。杨富学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讲到,敦煌汉文化超越种族界限,成为各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基石。古往今来敦煌民族众多,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和石窟艺术资料,生动地记录了不同族类凝聚成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研究,对于阐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意义。通过此次会议的圆满举办,以期学界涌现更多、更好的成果,共同推进历史上敦煌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