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敦煌研究》2022年第1期阅评报告

时间:2023-01-09 15:25:32 来源:《敦煌研究》编辑部 作者:孔令梅 点击:

根据《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关于开展重点问题排查加强出版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对期刊定期进行阅评。现将阅评情况汇报如下。

《敦煌研究》第2022年第1期(总第191期)所发论文共计17篇。从整体上看,本期期刊了不仅反映了国内关于石窟、造像和敦煌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介绍了对国内敦煌学界的学术资讯等。兹从期刊的稿件选题、稿件内容、编辑成刊等方面分别进行介绍和阅评。

(一)稿件选题

本期栏目有石窟考古与艺术、敦煌文献、敦煌学史等固定栏目,还有2021敦煌论坛论文选刊栏目。

在本期所发的17篇论文中,约稿5篇,普通投稿12篇。约稿为郑炳林、张静怡《西汉敦煌郡西域间骏马贸易与李广利征大宛》、罗华庆等《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概述》、张元林《从“法华观音”到“华严观音”——莫高窟第464窟后室壁画定名及其与前室壁画之关系考论》、刘屹《何为“末法”——对一些误解的辨析》、宋焰朋等《“‘一带一路’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21年度理事会会议”综述》等。

本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文7篇,其中,石窟考古与艺术类,李翎《何谓锡杖——图像与文献的对比研究》、陈菊霞《莫高窟第454窟营建年代与窟主申论》、孟祥武等《莫高窟第361窟壁画建筑彩画装饰艺术初探》、张亮《四川安岳近年新发现地藏十王造像研究》;敦煌文献类,刘屹《何谓“末法”——对一些误解的辨析》、彭晓静《从敦煌本<瑜伽论手记><瑜伽论分门记>看法成对蕃、梵经论的解读及应用》;敦煌学史类,赵大旺《常书鸿与1948年的敦煌艺术展览会》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重大项目论文1篇,方一新等《从敦煌写本看现存<普曜经>的翻译及流传》。

本期所刊发的17篇论文选题皆是对石窟考古、佛教造像与艺术、敦煌文献、敦煌学史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新的研究观点,具有重要价值,推进了敦煌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二)稿件内容

2021敦煌论坛论文选刊栏目,包含5篇,主要有:郑炳林等《西汉敦煌郡西域间骏马贸易与李广利征大宛》使用敦煌文献及史籍吗,研究了西汉与西域的骏马贸易等问题。西域良马通过敦煌进入中原,改良了西汉的马种,迅速提高了西汉的兵力。罗华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概述》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精神,“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复原,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敦煌研究院成立“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项目组,论证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数字化标准、数字资源获取模式和实施步骤等内容。张元林《从“法华观音”到“华严观音”——莫高窟第464窟后室壁画定名及其与前室壁画之关系考论》,关于莫高窟第 464 窟后室所绘的“观音现身”画面,学界一直认为是一铺观音经变,或近年新说,其定名为大乘庄严宝王经变。文章通过对敦煌发现的西夏文《观音经》绘图刻本进行研究后认为,后室“观音现身”是根据《法华经•观音普门品》所绘,仍然是一铺观音经变,画面中出现所绘“国师”或“帝师”形象很可能与窟主个人有关。刘屹《何为“末法”——对一些误解的辨析》印度佛典对“末法”一词并未给出明晰和准确的定义,导致学术界近百年来关于“末法”的定义屡经修改而仍难统一。20 世纪初期日本佛教学者对“末法”的认知,影响了他们对中国历史上“末法思想”的理解,也造成对“末法”概念产生种种误解,文章对一些误解做了辨析。综述1篇,宋焰朋《“‘一带一路’ 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 2021 年度理事会会议”综述》对2021 年 “敦煌论坛:‘一带一路’ 视野下的敦煌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2021 年度理事会会议”的相关情况作了介绍,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交流总结学术经验,引发和带动学者对敦煌学研究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本期石窟考古与艺术类论文7篇。赵声良《莫高窟早期忍冬纹样的源流》针对莫高窟早期忍冬纹的样式,通过两条线索来追溯其源流:一是来自西方的影响,包括古代两河流域、古希腊、犍陀罗传来的艺术样式;二是先秦两汉以来的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及南北朝时期来自中原的新艺术风格。通过忍冬纹样式的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演变,可以看出西方与东方两个方面的影响,从而反映出敦煌艺术在不同文化、不同审美意识发展交融中形成的丰富艺术特色。韦正等《河西早期石窟年的甄别——河西早期石窟研究之上》河西早期石窟中,武威天梯山之外的石窟年代都有分歧。经过辨证,酒泉文殊山石窟前山千佛洞、张掖马蹄寺石窟千佛洞第 1 窟和第 4 窟、金塔寺石窟东西窟的年代,与武威天梯山石窟第 1 、 4 窟相近,上限都可到十六国晚期,下限难以进入北魏;敦煌莫高窟第 275 窟年代难以上升到十六国晚期,而应开凿于北魏早期。李翎《何为锡杖——图像与文献的对比研究》通过文献、图像资料及实际调查,可以看到中国僧人锡杖的样式与印度差距很大。以此为切入点,考证锡杖原始的样式及中国化之后,如何从实用具演变为僧人威仪,进而成为佛教仪式用具。另外,也尝试从词源上进行了考证。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意在厘清三宝之具在功能及样式上的变化,认识佛教戒律的中国化,进而理解为什么一些戒律在中国得到过分的强调和诠释。陈菊霞等《莫高窟第454窟营建年代与窟主申论》关于莫高窟第 454 窟的营建年代和始建窟主,学界历经多年热议,仍难达成一致看法。总体来看,先后有曹延恭夫妇功德窟、曹元深功德窟和曹元德功德窟之说,近些年来,似又回归曹延恭夫妇功德窟之说。 文章通过讨论莫高窟第 454 窟主室南壁东起前三身供养人的排序关系,以及甬道的重层供养人现象等,认为霍熙亮和马德两位先生主张的第454 窟为曹元深功德窟的看法更接近实情,即第 454 窟是节度使曹元深于940 — 942 年间始建,时隔 30 余年,其子节度使曹延恭与夫人慕容氏又重修此窟。孟祥武等《莫高窟第361窟壁画建筑彩画装饰艺术初探》从构图比例、纹样图案、色彩配置等三方面系统分析了莫高窟第 361 窟建筑彩画的艺术特征,并与现存建筑彩画实例进行对比,发现第 361 窟建筑彩画装饰藏式风格突出、特征元素丰富,对研究吐蕃时期敦煌石窟建筑艺术和完善我国早期藏族建筑彩画形制特征具有双重价值与意义。张亮《四川安岳今年新发现地藏十王造像研究》近年在安岳菩萨岩、菩萨湾和石锣沟摩崖造像中新发现的 3 铺地藏十王造像,内容、图式各不相同,是地藏十王图像发展序列的早期作品,开凿于 10 — 11 世纪中叶,出现诸多不见于四川地区同类造像的新要素和图式。四川摩崖造像,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所出纸、绢、麻布画中的地藏十王图像均由成都传入,基本的内容要素和图式类型在其初始流行的阶段就已经固定。四川地区地藏十王造像图式类型更为丰富,而敦煌地区独立表现的地藏十王图像所据粉本相对统一。

敦煌文献类4篇。方一新《从敦煌写本看现存的<普曜经>的翻译及流传》以敦煌写本为中心探究《普曜经》翻译来源及翻译完成后的流传情况。 通过比较敦煌写本与三国吴支谦译《太子瑞应本起经》,可证《普曜经》部分篇章系《太子瑞应本起经》之“翻版”。从写本到刻本,《普曜经》语言经历复杂变化,通过考察异文推测南方系统诸刻本与敦煌写本最相近,中原系统刻本相似度最低,这个差异与其底本来源不同有密切关系。南方系统内部诸刻本《普曜经》有较明显的分野。彭晓静《从敦煌本<瑜伽论手记><瑜伽论分门记>看法成对蕃、梵经论的解读及应用》《瑜伽论手记》和《瑜伽论分门记》是敦煌僧生听授法成讲经时所做笔记的汇辑。法成在对《瑜伽师地论》进行结构分析和内容解读的过程中,将汉、藏、梵本经论细致比对和交互使用,采用以经解论的方式对《瑜伽师地论》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大量蕃、梵经论的引用,可见法成佛学思想来源之广泛,同时也反映出汉藏两地佛教的交流以及吐蕃统治后期敦煌的佛教状况。刘振刚《敦煌写本 P.2522 的性质及<贞元十道录>逸文问题》P.2522 体例与《魏国公〈贞元十道录〉序》所说的《贞元十道录》分章与章次编排相矛盾,与其他文献记载也颇有抵牾,可以断言,它不应该是《贞元十道录》或其缩编本。《太平寰宇记》引《贞元十道图》和《太平寰宇记》“阆州”条引《十道录》的文字,应该是《贞元十道录》的逸文。 《太平寰宇记》引《贞元略》记载州与周边州的距离,也应该源自《贞元十道录》。

敦煌学史类3篇。马德《进一步开创敦煌研究的新局面》世界范围内敦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这个基础上,需要认识敦煌历史文化作为精神财富对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价值意义;需要转变传统观念,改进研究方法,开创新的研究局面,促进敦煌事业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支撑。韩琦《建筑史研究与敦煌石窟——从新史料看梁思成和伯希和的交往》敦煌石窟和壁画为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梁思成是最早利用这些材料进行古建筑研究的学者,其中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激发了梁思成对古代建筑的新思考,并对佛光寺的发现与年代的断定也有指引作用。 文章根据新发现的信件,重现了梁思成和伯希和的交往细节以及梁思成古建筑研究的历程。赵大旺《常书鸿与1948年的敦煌艺术展览会》1948 年在南京、上海两地举办的敦煌艺术展览是敦煌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关于此次艺术展览的相关档案揭示了艺术展览幕后的筹备过程。 从最初未被批准到后来获准展览,展示了常书鸿为宣传敦煌文化所付出的艰苦努力。 结合当时的媒体报道,介绍此次敦煌艺术展览的空前盛况,以及展览所引起的巨大反响。


(三)稿件编辑

本期期刊由编辑部主任党燕妮组稿,由责任编辑孔令梅负责编辑校对、各项工作统筹直至期刊出版的工作。美术编辑马玉华负责美术设计,王平先负责英文编校和部分英文摘要的翻译。

《敦煌研究》实行的是责任编辑负责制,由责任编辑全权统筹负责当期期刊的编校工作。本期刊物前后经历了8次校对:第1校通读论文并讲论文编辑为期刊所认可的格式;第2校再次通读校对全部论文,审核图片的标题与排版;第3、4、5校校对全文并重点核查参考文献与引文,同时由刊前审读专家审读,并及与作者沟通相关问题。之后开始第6、7、8校,完善期刊版面、汇总刊前审读专家和作者校订的内容,由责任编辑和美术编辑在印刷厂盯屏修改。付印前由责任编辑、作者进行最后一校,然后由责任编辑在印刷厂盯屏修改后签字付印。本期责任编辑认真履职,按时完成了期刊的出版任务。本期编校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标点符号、个别文字使用不当等。责任编辑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编校能力,以进一步提升编校质量。

总的来说,《敦煌研究》2022年第1期刊发论文介绍了敦煌学界最新的部分研究成果,不仅反映了国内关于石窟、造像和敦煌文献研究的最新成果,而且介绍了国内2021年敦煌学界的学术研究资讯,对敦煌学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