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王旭东:当现代科技遇上古代艺术——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

时间:2016-12-28 17:43:36 来源:敦煌研究院 作者: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丨 敦煌研究院资料图 点击:

        

 
    茫茫戈壁中的敦煌绿洲,为沙漠增添了一抹亮色。古称沙州的敦煌,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灿烂的文化交流成果?敦煌研 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研究员在北京大学进行讲座,分析了敦煌之所以产生如此灿烂的文化的原因,以及现代科技在敦煌石窟保护的推动作用。
 
    一. 敦煌石窟的历史
 
    敦煌的兴起主要依靠地理和文化两个优势。一是地理优势:敦煌是一个绿洲,从这里向西,是茫茫无际的戈壁沙漠,旅行者需要在此准备给养。同时这里也是西域以东的重要中转节点,很多贸易在此完成,因而这是丝绸之路上的战略要地。二是文化优势:河西四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两关(阳关、玉门关)控制着丝绸之路的咽喉。一方面国外商旅、使者带来了波斯、希腊、印度等地的文明,将佛教传入中土,多元文化充分交流;另一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凉州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了大量中原移民。中原和西域文化在这里交汇,成就了敦煌的文化优势。
 
    中国很多著名的石窟寺,例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是由皇家资助建造的,而敦煌莫高窟的形成,更多的是民间自发的行为。王院长认为是两条河流造就和延续了敦煌艺术与文化:一是自然之河宕泉河,祁连山上融雪形成的河流,长年冲刷形成了特殊的地质条件。在滋养绿洲的同时,也为开凿石窟创造了场地;二是心灵之河,当地民众的诚敬供养。
 
    敦煌石窟艺术是古人精神世界的生动体现。莫高窟的早期壁画更多地表现一些坐禅修行的人,说明当时人们更重视提高自身的修养,反映了西域文化的强烈影响。也可以看出,佛教刚传入中土时,没有特定的形象以供膜拜。当希腊文化与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碰撞之后,形成了犍陀罗艺术,佛开始有了具体的形象。之后便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朝拜的壁画,说明人们向佛祈福,希望生活幸福,免于疾病。当时的一些壁画,如舍身饲虎,从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反映了宗教在人类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联系的作用。到了唐代,经变画出现。对于广大群众来说,绘画是最好的宣传活动,让看不懂佛经的人,通过绘画,对佛法产生无限的敬意,从而促进了佛教的传播。其中的很多壁画,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过长期的演变,敦煌形成了每一个洞窟都有固定供养人进行修缮和保护的模式,他们诚心奉养着这里的土地和文化。在嘈杂的物质世界当中,他们找到一块精神的安歇之地。很多壁画里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供养人形象,从这些壁画中可以分析出很多当时人的心态变化。早期的供养人大多出现在壁画的边缘,甚至很少出现。晚唐五代之后,供养人形象逐渐增多,而且形体也逐渐变大,说明人性的欲望在逐渐占据上风。佛教形象的减少,表明佛教在当地逐渐走向衰落。
 
    明清以降,丝绸之路不再通畅,莫高窟也逐渐被废弃并遭受浩劫。清末道士王圆箓意外发现的莫高窟藏经洞,很多关于佛经、天文、历算方面的书籍重见天日,但也招致西方列强的觊觎,大量经卷、壁画被劫掠。虽然清政府也努力存留下了一部分书籍,但外国“探险家”肆意破坏,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对莫高窟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浩劫。他们盗走的文物,大多是佛教艺术的精华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宝贵见证。1924年白俄军队流窜至敦煌,被当局安置在莫高窟附近。这些流寇在洞窟内做饭甚至涂鸦,对壁画的危害无法估量。
 
    二. 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
 
    抗战时期,于右任先生认识到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价值,向当时的国民政府提出保护敦煌的计划,建议将敦煌划归入政府统一管理,建立敦煌学院,他提出的保护研究相结合的思想,到现在看来都非常先进,这对于敦煌石窟的保护与传承有历史性意义。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常书鸿先生任首任所长,建国以后,改称敦煌文物研究所。
 
    老一辈敦煌人克服困难,不断努力,在战争年代里保护了敦煌的文物。为防止人为破坏,他们建造围墙以使当地百姓有序参观。常先生也组织工人对洞窟进行了一些支护和加固的工程。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无法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石窟的保护陷于停滞。
 
    新中国成立后,敦煌石窟的保护工作才逐渐走向正轨。莫高窟当时面临严重的风沙威胁,常年保护工作的重心就是清沙。从最初的筑墙挖沟到后来的造林植草,不断地寻找方法,使用简陋的工具,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常规的崖体加固和防沙治沙工作之外,莫高窟的科技保护也开始起步。
 
    六十年代捷克的文物保护专家短暂地指导过石窟的保护工作,敦煌的工作人员根据捷克专家的方法,总结了一些关于壁画保护的材料与配方,使得后来壁画及彩塑的科学保护成为可能。这些工作人员大多成为后来保护壁画、彩塑方面的专家。
 
    三. 敦煌研究的理念与实践
 
    1985年以后,为更好地保护石窟和壁画,敦煌研究院与国内外国文物保护研究机构,如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微软研究院和浙江大学等等密切合作,既培养了大量高水平文物保护与传承应用人才,也总结出“保护基础、研究为核心、弘扬为目的”的三大理念,对敦煌文化艺术进行一体化的价值挖掘、保护与传承利用。
 
    (1)保护是基础
 
    文物保护是利用科学技术与管理手段,延续文物生命的过程。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管理也是重要的保护手段,管理中也有技术因素,所以两者是相互交融的。文物保护工作要注意分析文物本身的特点,对操作慎之又慎。敦煌石窟的保护经验不断累积,技术也经过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有的保护过程。先对价值进行认知,之后根据价值的高低,将文物或遗址保护起来。首先了解影响莫高窟保存的自然和人为破坏因素,病害产生的机理,记录病害分布、病害类型,形成多学科内容的认知。然后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大量的实验,经过评估之后,再把最后的方案,进行实践。实验过后,还要进入评测过程,对保护效果加以监测。
 
    保护监控主要是对降雨、风沙、地震、洪水、岩体结构等自然影响因素的监控,以及对人为影响因素的控制。2015年莫高窟全年接待游客115万人次,如此巨大的人流对莫高窟的保护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2014年之前,莫高窟在旅游旺季会出现人流量猛增的情况,导致各个洞窟拥挤混乱,在狭小环境内脆弱的壁画容易加速劣化。通过大数据分析,现在敦煌实行“单日总量控制、网络预约购票、数字洞窟展示、实体洞窟参观”的参观模式,严格执行6000人次的日最大游客承载量控制,与限流单位时间内的客流量,把人为影响对文物的伤害降到最低。
 
    (2)研究为核心
 
    敦煌壁画不仅对研究佛教有很重要的作用,还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和价值取向。这些壁画还是重要的历史史料,盛唐时期各窟壁画上有很多楼宇画面,可以为复原唐代的房屋提供参考。日本受到唐代文化的深刻影响,敦煌的佛教艺术,对于中日文化交流有重要意义。随着敦煌保护的不断推进,敦煌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价值挖掘也更加全面。敦煌莫高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六项指标,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处之一,弥足珍贵。
 
    另外环境治理和土遗址保护研究,敦煌人也有自己的心得。在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1991年之前,每年的清砂工作是保护人员的主要工作,现在通过技术的改进,可以把这些风沙的量,减少90%以上。
 
    (3)弘扬为目的
 
    让更多人认识敦煌,让敦煌走向世界,将敦煌艺术宝库分享给全人类,体现包容共享的丝路精神的心态,不断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敦煌研究的目的。
 
    数字敦煌,是敦煌学研究、保护、弘扬的重要媒介,是敦煌学未来发展的重要方面。为此敦煌研究院专门成立了数字敦煌领导小组。数字敦煌背后涉及技术研发与应用、数据信息编目、知识产权的维护、信息安全,保障数字敦煌等方面的内容,既能保证信息的安全,又可以合理利用。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敦煌已经实现了30多个洞窟的免费信息共享、复原和虚拟展示。此外,敦煌研究院促也推出了有关敦煌壁画的动漫和相应的衍生品,以更加贴近生活地推介敦煌艺术。
 
    新技术为游客和研究者带来了新视角。对于过去很难观察的壁画,现在依托数字拼接技术,整体的效果一览无遗,可以仔细观察每一个细节,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比如莫高窟61窟五台山图,尺寸很大,在现场观察显得局促,而在数字化后观览起来十分便捷。但是对于数字采集壁画彩塑信息,有其局限性。只能看到表面的一些信息,无法采集更深入的信息。总体看来,数字采集方法需要不断探索与完善。
 
    在基金会和政府支持下,敦煌还成立了数字敦煌国际咨询委员会,各个国家分享自己的保护经验,为这里的保护工作添砖加瓦。在数字敦煌的基础上,要建立起一个综合的保护体系,从环境监测,到环境的控制,病害的治理,实现资源的共享,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资料。此外数字敦煌还要建设为交流互建的平台,承担起建设包容文化的责任,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甚至不同宗教背景的年轻人来研究敦煌,交流思想。发展数字敦煌,要将敦煌所有洞窟更加合理的使用起来,发挥更大的研究价值,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来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