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我院继续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艺术系列讲座

时间:2018-10-24 11:44:25 来源:敦煌研究院 作者:文 / 孙悦 图 / 王佳 张娜 点击:

         

2018年10月16-17日,应敦煌研究院邀请,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Georgios Halkias教授、日本阿富汗文化研究所所长前田耕作教授与东京艺术大学特任教授井上隆史先生前来莫高窟考察和讲学,先后为我院研究者做了三场视角宏阔的有关丝路文化艺术研究专题系列讲座。本次系列讲座由我院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与敦煌学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由张元林研究员主持。我院考古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敦煌学信息中心、科研管理处、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接待部、佛学研究中心、丝绸之路与敦煌研究中心等部门的30余位研究人员和以及部分访问学者参加了讲座。


讲座1.jpg


10月16日,Georgios Halkias教授首先为我们带来了题为《中亚的希腊文化与佛教——关于图像、思想和叙事故事的跨文化探索》的讲座。他从希腊化古城阿富汗阿依哈努姆的遗址和出土物导入,说明希腊化时代给许多远东城邦留下的深刻痕迹。其后,又例举了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各地敕建的大量纪念石碑石柱中的铭文所记的有关佛教传布史的珍贵资料,并深入解读了坎大哈的希腊阿拉米双文字阿育王敕令石碑内容及其体现的与周边希腊化邦国的关系。最后,教授以希腊英雄赫拉克勒斯到金刚手菩萨的演变为例,从形式特征和图像志两方面细致分析了希腊、波斯、印度不同神系诸神形象在中亚的交相借鉴融合。希腊神像在中亚的传播,既带来了现实主义精神和“神人同形”的造像学理念,亦为佛像的创造和佛传故事浮雕的发展提供了样式模板。提问环节中,我院同事围绕着佛陀诞生故事浮雕中诸形象的释读和来源与教授展开了热烈讨论。


讲座2.jpg


10月17日,首先由同时也是我院特聘研究员的前田耕作教授开讲。在题为《从巴米扬眺望欧亚文化》的讲座中,他带领我们以巴米扬为焦点,纵览了佛教中弥勒概念来自欧亚大陆各处的复合起源。教授从笈多、贵霜朝帝王世系和钱币图像入手,论证了该地太阳神信仰的隆盛,并展示了Maitreya的多种印度-伊朗语源及变体。佛教诞生之初,关于现在佛释迦涅槃后的信仰主体并不明晰,是在公元2世纪左右中亚的复合文明背景下,祆教救世主思想、1世纪末罗马基督教徒带来的弥赛亚概念、伊朗游牧民系太古时期便始信的密特拉神以及东方君主制帝国的王权神化观念与佛教整合,作为太阳的世尊——理想转轮王弥勒的信仰和其形象才逐渐产生,莫高窟北凉三窟的弥勒形象也继承了中亚的原始风格。教授指出,巴米扬东大佛天井壁画中的太阳神密特拉可能即为玄奘所记载的“天神”,其四周排布的亦为祆教神祇,而身形更大、宝饰焕烂的西大佛或为下生的弥勒佛,其天井壁画则反映弥勒上生经内容。随后,张元林研究员也提醒听众,前田教授所说的“欧亚文化”即西方语境中的Eurasia,这个词汇强调欧-亚两种文化间的碰撞与融合。


讲座3.jpg


第三场讲座《塔克拉玛干“沙漠大画廊——西域的蒙娜丽莎》的主讲人日本著名文史节目编导井上隆史先生,同时也是我院的特聘研究员。他为我们放映了2002年随中日联合考古队在新疆克里雅河流域考古现场实地摄制的纪录片,展示了千年壁画重见天日时激动人心的场景。在斯坦因发现的“象牙之屋”丹丹乌里克遗址附近倒塌的佛寺中,出土了一铺美轮美奂的菩萨像残片,其面部线条绵劲圆润,敷彩淡雅,微微倾侧的面部契合了西方文艺复兴时展现人性美的惯用手法,被誉为“西域的蒙娜丽莎”。日本队员认出,这便是法隆寺金堂壁画屈铁线技法的源头。《历代名画记》载,唐时于阗王室画家尉迟乙僧绘画“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被举荐到长安,也将来自西域的凹凸画法带入了中原,成为后世汉地铁线描法的先声。考古队另在达玛沟发现了衣纹呈犍陀罗样式的佛半身像,佐证了自犍陀罗经和田地区至敦煌云冈的艺术传播路线。精美的壁画残片和建筑遗迹不断提示着,从达玛沟水系、克里雅河直至丹丹乌里克的几十公里沙碛绝地,曾是玄奘笔下“伽蓝百有余所”的佛教艺术大画廊。


讲座之后,三位教授还与我院学者进行了互动和交流。这三场讲座精彩且信息量大, 进一步扩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推动了我院的丝绸之路与敦煌艺术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