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第45期“敦煌读书班”简讯

时间:2018-11-26 15:21:47 来源:敦煌研究院 作者:文图/ 闫珠君 点击:

        

由敦煌研究院主办的第45期“敦煌读书班”——裕固族民歌专场,2018年11月21日下午于兰州院部一楼敦煌文献研究所阅览室举办。来自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裕固族第一支演唱组合——萨尔组合、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兰州财经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甘肃政法学院以及敦煌研究院各部门的专家、学者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活动。


本期读书班由兰州城市学院教授、音乐学院何卫副院长、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音乐学院舞蹈系杨燕主任和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文化学院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教授主持与评议。


d1.jpg


(兰州城市学院教授、音乐学院副院长何卫)


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艺术总监、纪录片导演、裕固族研究会副会长赵国鹏先生,兰州文理学院教师、裕固族文化传承人瑙尔姬斯女士和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博士生导师、裕固族研究会副会长杨富学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因为差异所以完整——裕固族东西部民歌对比》、《谈裕固族民歌舞蹈的传承——以我家祖孙三代为例》和《西部裕固民歌头韵格律的敦煌源头》的讲演。


d2.jpg


(兰州广播电视传播中心艺术总监、纪录片导演、裕固族研究会副会长赵国鹏)


赵国鹏先生以裕固族东西部民歌对比为主题,东西部差异的客观存在为背景,分别从民歌要素的名称、体裁、故乡、地名、环境、爱情、婚礼、佛教、情感、骏马和英雄这十一个方面逐一讲述。在讲述过程中结合了丰富的视频、音频资料以及田野调查的直观感受,运用叙事与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了一种生动且直观的文化传播。他认为对裕固族东西部民歌的差异化进行研究,可以使研究的内容更加全面,态度更加客观,成果更加丰富,同时也会使一些蕴含在民歌中的“族群记忆”更加接近历史的真实。


d3.jpg


基于此赵国鹏先生借用历史学家王明珂的一段话进一步讲到:突破自身各种文化、学术与社会认同“框架”(边缘),发掘我们文化与社会生活中深藏的各种知识建构范式,我们或能了解这些丰富、多元记忆的内在含意,及其形成与变迁的社会情境。如此具反思与反省的“历史”新知,不但有助于中国各民族对彼此之了解与民族内外族群关系之改进,也将是中国历史记忆对世界的贡献。作为新一代文化继承者的我们应该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做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d4.jpg


(兰州城市学院副教授、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杨燕)


杨燕教授回顾了自己与瑙尔姬斯女士的相识以及成长的历程,对瑙尔姬斯女士在文化传承方面进行地努力与坚持以及她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示赞许。


d5.jpg


(兰州文理学院教师,裕固族文化传承人瑙尔姬斯女士)


瑙尔姬斯女士回忆了童年时期外祖母的讲述和吟唱、母亲的传授、民歌的整理和记录、近年来国内国外的展演以及自己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d6.jpg


(瑙尔姬斯女士对裕固族舞蹈动作来源生活实践进行讲解)


讲述的过程中,瑙尔姬斯女士以自己学习民歌的经历为学者们再现了民歌传承的这一过程。她讲到学习民歌时一般为故事的讲述与歌曲的演唱相结合的方式,一边讲故事一边用歌唱来表达。而民歌的内容主要以生活实践为基础,有传唱历史的《西至哈至》、讲述习俗的《婚礼歌》、记录故事的《黄黛琛》《莎热玛克》等等。不同的生活场景所唱歌曲也各有不同,甚至可以根据山羊或是绵羊来唱不同的歌曲,瑙尔姬斯女士的歌声也十分动听,在讲述时边讲边唱,前来的学者无不口口称赞!


随后瑙尔姬斯女士就民歌的发展讲到,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东西不能丢,但是民歌里大部分展现生活场景的词语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经历过,理解起来不能感同身受。这一问题对民歌的传承提出很大的挑战,她们也在不断的思考与实践。


d7.jpg


(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教授对瑙尔姬斯女士民族艺术传承进行了肯定,并就文化在继承的同时如何更好发展的问题展开探讨。接着对杨富学教授在裕固族研究工作中杰出的贡献进行介绍。


d8.jpg


(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裕固族研究会副会长杨富学)


杨富学教授讲到,从总体来说,阿尔泰语系诸族大多都长于头韵诗,但就西部裕固民歌而言,其源头只能追溯至敦煌。从敦煌地区出土的大量回鹘文文献、榆林窟、莫高窟回鹘文题记及河西地区回鹘文碑铭可知,迟至元明时期,甚至到清初,回鹘文是一直充任瓜、沙地区回鹘人通行的语言文字。15世纪以后,古回鹘文在西域地区消亡,只有河西地区的裕固族仍在继续使用,直到18世纪初,回鹘文在裕固族中尚在继续使用,敦煌发现的元末回鹘人献给蒙古豳王家族的佛教诗歌以及文殊山发现的1687年抄写于敦煌的回鹘文《金光明最胜王经》,都属于古代裕固族的文化遗产,而且都是押头韵的,正好可以搭建起沟通今日西部裕固民歌投个格律与古代回鹘文头韵诗之间联系的桥梁。斯后,回鹘文逐渐被弃用,裕固族遂变成有语言而无文字的民族,最终导致此后的裕固族文学仅有口头文学而无书面文学。


质言之,裕固族初步形成于敦煌,是由河西回鹘和元代入居河西的蒙古人融合而成的,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于明初。1446年前后裕固人东迁至酒泉等地后,与那里原有的蒙古豳王家族属部融合,正式形成现代意义上裕固族。西部裕固民歌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演变,以文字失传、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导致格律特征难以长久保持。


d9.jpg


此次读书班分别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对裕固族民歌与乐舞进行了阐述,从田野调查的分析总结到民族传承人现场再现解读以及民族学视野的学术认可向前来的学者呈现了立体形象、精彩绝伦的饕餮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