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守正创新 开拓进取 推动文物工作再创佳绩——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座谈会发言摘要

时间:2020-08-28 15:42:09 来源:敦煌研究院 作者:国家文物局 丨  图/陈曦 点击:

8月21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座谈会。会议围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特别是2019年8月19日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交流经验、共谋发展。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刘玉珠主持会议并作工作通报;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宋新潮、胡冰、关强出席会议。中央编办、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相关负责同志,北京、山西、河南、陕西文物局主要负责同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中国丝绸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做发言。现摘要刊发部分与会代表的发言,以飨读者。


Q1.jpg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陈名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每次亲临北京,总书记都殷殷嘱托,要保护好北京这座无与伦比的世界古都,要保护好北京的历史文化遗产。做好北京文博工作,归根到底就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首都文博领域形成生动实践。


首先,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严格落实“看北京首先从政治上看”的要求,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总是在第一时间组织学习,坚持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深信笃行学。今年以来8次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其次,要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来谋划推动文博事业。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博工作,今年以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对文博工作的批示有40条,市长陈吉宁也多次对文博工作进行研究、调研和批示。北京市文物局结合首都文物工作实际,提出2020年及未来几年首都文物工作总体思路为“一轴一城、两园三带、一区一中心”,即: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统筹推进长城和大运河两个国家文化公园与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建设;构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工作体系;加快建设中国文物艺术品交易中心,并把革命文物和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内容贯穿始终。


第三,要始终注重提高文物部门的工作统筹能力,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主动用好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两大工作机制。和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建立联席会工作机制,定期研究推动中轴线申遗、文物腾退与活化利用、在途项目审批等重大事项。在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一办九组”工作架构中,市文物局单独牵头3个、共同牵头3个,大大提升了市文物局的工作权重和统筹能力。


Q2.jpg


山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润民


山西省委、省政府以实际行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论述,省委常委会今年以来三次研究文物工作,专题听取全国文物局长会议精神、全省文物保护工作情况汇报,审议通过《山西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工作方案》《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重要指示设立云冈学和加强云冈文物保护的实施意见》《关于云冈文物保护、考古研究与展示利用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等重要文件,为做好山西文物工作确立了鲜明导向。


山西省文物局认真做好云冈石窟整体性保护、永乐宫壁画研究性修复、应县木塔和佛光寺东大殿研究性保护修缮,启动“山西元代以前古建筑覆盖性抢救工程”和“山西彩塑壁画保护工程”立项和方案编制工作。依托20处“国宝”级文物,组建成立了古建筑、石质文物、彩塑壁画三个省级研究中心,在经费支持、课题研究、科技保护、合理利用等方面探索特殊保护机制。统筹打好专项行动、挂牌督办、公益诉讼、曝光约谈、区域限批、年度考核等“组合拳”,压实了地方文物保护主体责任。省财政投资1.5亿元建设文物安全数字化监管平台,年内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建成试运行。以“志愿者+政府购买”的方式,组建了全国首家常态化、专业性文物安全巡检队伍,目前已累计巡检1937处(次),发现各类安全隐患9997条。


深入实施“文明守望工程”,探索设立“文明守望工程”专项基金,启动建设“5G智慧文博创新实验室”,统筹优秀文物资源,通过价值挖掘、产品打造、宣传推广,整体打造音(音频)、影(视频)、图(动漫)、文(文章)“四位一体”的文物故事讲述体系。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在机构改革中单独保留,省委批准增设文物资源处、革命文物处、文物科技处,直属事业单位改革顺利完成,核增市、县文物行政编制129名。


对标对表“敦煌学”和“莫高精神”,建设“云冈学”,设立“张颔奖”,提炼“永乐精神”。


Q3.jpg


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田  凯


一是扛稳政治责任。河南印发《河南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河南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文物安全基础保障三年行动方案》。组建工作机构,推动黄河文化、国家文化公园、夏文化研究、甲骨文研究等重点工作落实。


二是扛稳历史文化责任。以黄河文化带建设为牵引,以大运河、长城、长征三个文化带建设为抓手,以大遗址保护和遗址公园、博物馆建设为主干,突出郑汴洛核心区,努力构筑华夏文明主地标,实证不断线的历史文明。组织黄河流域文物资源调查,编制《河南省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纲要)》,在国家文物局指导支持下牵头成立沿黄九省区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联合陕西、山西、河北、安徽等省制定《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项目工作计划》与《夏文化研究项目工作计划》,列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仰韶村遗址、二里头遗址、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等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陆续建设。黄河国家博物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安阳殷墟博物馆谋划并建设。


三是扛稳保护责任。狠抓文物安全,省政府下发《河南省文物安全整治方案》。以安阳殷墟为重点,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全省文物犯罪案件和法人违法案件分别下降75%和58%。狠抓基础保护,按照省政府《全省文物安全基础保障三年行动方案》,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翻番。全省范围内实行建设工程文物勘探前置。省文物局及洛阳、郑州、安阳等市都陆续增加机构编制。


四是扛稳改革责任。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新模式,郑州市建设百处“生态保遗”公园。隋唐洛阳城创造“洛阳模式”。郑州市先行先试,推进“净地”出让制度。深化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下放部分审批管理权限,加快推动文物保护区域评估,与开封市政府签订协议,探索社会文物管理新途径和文物通关便利化。


Q4.jpg


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罗文利


一、坚持保护第一,坚决守护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的工作理念,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任务。2019年12月,召开高规格全省文物保护大会,时任省委书记胡和平要求:“陕西要切实扛起文物大省责任”。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田野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省文物局增设革命文物保护处,西安市等市县文物机构得到有效加强。开展秦岭地区、石窟寺等文化遗产专项调查,推进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帝陵文化园区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连续开展“鹰”之系列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联合省纪委、省检察院将文物保护纳入监督执纪问责及公益诉讼范畴。


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展石峁、芦山峁、杨官寨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加强周、秦、汉、唐都城及帝陵等大遗址考古科学研究,实证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首届文博优秀社会教育“星火奖”评选。实施西安碑林博物馆等三馆改造提升重大文化标识工程。疫情期间,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资源,开展“云刷馆”“云看展”推出“云上国宝音乐会”,受众达数亿人次。连续六年承办台湾历史教师中华历史文化研习营,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等机构联合筹备赴台“唐代壁画文化特展”。


三、坚持文明互鉴,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大格局,着力实施以兵马俑为代表的文物外展精品工程。在英国利物浦举办的秦文化展获中宣部“中华文化走出去”优秀奖,“公输堂彩绘保护国际培训”等2项活动获中国机构海外传播“海帆奖”。中法合作开展巴黎圣母院修复和秦兵马俑保护研究框架协议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丝绸之路考古研究中心”,开展中亚地区联合考古,承担缅甸蒲甘他冰瑜寺等国家援外文物保护工程。


Q5.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朱岩石


一是进一步加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向心力。中国考古学在自身学科建设中,为中华文明5000年的确立作出卓越贡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大型国家级科研工程,对于丰富、实证夏王朝之前史前社会存在中华文明的认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这样的认识正是建立在考古学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与研究基础上的:距今5300年前后,中国各地区史前社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黄河中上游地区出现了超过百万平方米的中心聚落和大型宫殿式建筑;辽河流域的牛河梁遗址等建立了神庙、祭坛及高等级墓葬等;江淮之间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发现豪华墓葬。良渚文化融合各地考古学文化先进因素,逐渐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古城,“良渚古城”的申遗成功就是国际上对其文明成就的认可。


二是通过加强中国考古学的学科建设,促进国家级大遗址的保护工作。国内一些重要的大遗址是5000多年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从不间断的见证。例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陕西西汉长安城遗址、河北曹魏邺城遗址、陕西隋唐长安城遗址、河南宋东京城遗址、浙江南宋临安城遗址等成为考古学科建设与研究的重要对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等国家级大遗址保护的指示批示精神,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提高文物保护意识。


三是进一步推进涉外考古工作,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考古学科的贡献。近十年中国考古发掘、文物保护“走出去”项目越来越多,尤其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我国赴外考古工作发展的契机。2019年开展中外联合考古的项目共有47项。其中,中国考古文博单位主动赴外开展的联合考古项目39项,外国考古机构在我国境内联合开展的涉外考古项目8项。考古合作研究领域涵盖“一带一路”考古研究与价值阐释、周边邻国考古学研究、世界古代文明多样性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等诸多方面,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


Q6.jpg


敦煌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赵声良


在敦煌文物保护方面。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开展省部级及以上文物保护研究课题25项,1项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授权文物保护技术专利3项,制定技术标准2部,进一步提升石窟和古代壁画保护的科学性与精细化水平。依托敦煌研究院建立了甘肃省敦煌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筹建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研究中心这一国家级科研平台。2019年年底,建成并运营国内首个用于文物劣化机理研究的大型多场耦合实验室,首次将仿真与模拟试验技术成功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被认定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并以“数字文保与智慧文博典型示范”荣列“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单体类基地十强榜单”。


在敦煌文化研究方面。进一步加强敦煌文化的价值体系研究,结合时代精神深入挖掘敦煌文化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和社会价值,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撑。继续深化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等国内外知名机构在文物保护与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交流。积极推动敦煌文化研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组织专家学者赴伊朗、印度开展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学术考察,与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在线签署合作备忘录。联合国内外机构主办国际学术会议,充分利用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节会平台,主办系列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和展览。


在敦煌文化弘扬方面。在坚持“负责任的文化旅游”理念,在做好游客参观的基础上,以学术研究为基础,深入挖掘文物数字化资源,通过科技手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敦煌文化的知识分享、教育和研学。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发以来,联合相关机构探索全新的数字洞窟游览技术,推出“云游敦煌”等一系列线上“云展览”,丰富了抗击疫情期间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敦煌文化遗产在传承弘扬传统、创新时代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Q7.jpg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  赵  丰


博物馆的第一要务是紧密依靠科技,保护文物藏品。在过去十五年中,国家文物局凝聚社会优质资源,初步形成以科研基地为主要载体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包括一批以博物馆为依托单位设立的科研基地,他们从文物的种类出发,倡导一种全链条的文物保护理念,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文物保护提供条件。


博物馆的核心工作是让文物藏品活起来,走入当下,走向未来。今年疫情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把大量藏在文物背后的知识通过“国丝五个一”(一物、一文、一技、一例、一问)的形式推向观众。同时,组织国际学者联合推出“世界丝绸互动地图”项目,开创一种以空间为切入点、通过丝绸讲述丝绸之路时空规律的文物展示利用传播新模式。


博物馆的独特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文物资源,可以让文物在国际人文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中国博物馆界举办了2020首届丝绸之路周,通过国内外线上线下展览、会议、研修、直播、短视频、海报接力、联动等多种形式,使博物馆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平台,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


但是,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我们还有一定距离,主要是:


第一,博物馆的人才队伍相对薄弱,目前又出现博物馆高端人才大量流失的现象。因此一方面要大力提倡“莫高精神”,培养一批专一、专注、专业的“三专”人才,另一方面要确立文物和博物馆独立学科地位,设立相应的院系专业,推动我国博物馆高水平发展。


第二,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激发活力。中国博物馆数量众多,属性各异,需要进行分级管理,分类指导,特别是打造一批研究型博物馆(偏科研机构),享受科技机构待遇,创意型博物馆(偏企业性质),给予经营上的激励。


第三,加大科技支撑。要加强文物科技的顶层设计,加强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成立国家级文物科技资源平台和国家级科研实体等。


Q8.jpg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柴晓明


第一,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明确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展定位与目标,持续推进改革,为保护文物,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和文化自信,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作出应有贡献。一是坚持人才决定高质量发展。先从完善人事岗位管理及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入手,在岗位聘用、绩效分配等方面看重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确保科研一线人员为全院收入最高群体;同时积极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二是在古建筑、石窟寺、大遗址、世界遗产保护研究等方面承担了一批急难险重棘手项目。如应县木塔、高句丽墓葬壁画、大足石刻千手观音、承德避暑山庄等项目,体现文物保护国家队的水平和影响。在石质文物保护修复及材料研发等方面取得系列国际水平成果。在世界遗产监测特别是监测体系建设方面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三是文物保护科研成果丰硕。2019年,全院实施文物保护修复项目154项,科研课题64项,牵头申报的2个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获得成功。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83篇,提交研究报告31篇。四是牢牢坚持守正创新、科学发展。持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完成科研楼改造提升和国家文化遗产科创中心建设预研究等,运用先进技术加强文物保护和研究,不断提升科学研究、科技保护、学科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水平。


第二,落实“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倡议,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承担实施国家重大文物援外工程,包括柬埔寨吴哥窟周萨神庙、茶胶寺修缮项目和王宫遗址保护项目,尼泊尔九层神殿修缮项目和努瓦库特王宫修缮项目等。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开展塞尔维亚巴契遗址申遗咨询、编制丝绸之路中哈吉三国联合保护状况报告、承办“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开展中意文化线路保护研究、中法文化遗产保护术语体系研究、中英长城保护“双墙对话”等,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促进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