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视频+图文 | 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做客“四方沙龙”,讲述“敦煌艺术的传承创新

时间:2020-10-09 11:02:36 来源:关山月美术馆 作者: 点击:


Z1.jpg


莫高窟第172窟观无量寿经变(盛唐)


Z7.jpg


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的故事(北魏) 


二、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中国艺术家对敦煌的探索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来,中国艺术家对敦煌艺术进行了持续的探索研究,并在绘画、雕塑、装饰等领域取得了创新的成果。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画家们对敦煌艺术的认识,伴随着对传统绘画改良的使命感,同时也伴随着对传统艺术自信心的树立。一些艺术家开始认识到敦煌、云冈石窟等古代艺术在艺术史上的有重要地位,学习这样的雕刻和绘画才能振兴中国艺术。


实践者如张大千,1941—1943年间,他带着他的弟子家人到敦煌去了,将近3年的时间临摹的壁画300多幅,并为莫高窟编号。30年代,张大千已名扬海内,为探求艺术真谛,张大千在敦煌用心地临摹和研究古代的壁画。1943-1944年,张大千相继在兰州、成都、重庆举办敦煌艺术临摹展览,产生巨大影响。在临摹之后的创作中,张大千把敦煌的那种精神融会在他的绘画创作理念当中,如晚年张大千大型山水画、泼彩泼墨作品中大胆丰富的构图与用色。张大千是成功地学习了敦煌艺术,而在创新方面取得很高成就的一位画家。


在张大千去敦煌的时候,前后有不少的人到敦煌去考察,例如,以王子云先生为代表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1943年关山月和赵望云两位画家也到敦煌临摹壁画。关山月美术馆收藏了很多关山月先生当年临摹的壁画。


对敦煌艺术研究与推广最重要的就是常书鸿先生,1927年常书鸿到法国去留学,在法国待了将近10年的时间,已取得了很高的荣誉和成就,家庭幸福美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关于敦煌艺术的画集——伯希和编的《敦煌图录》,并进而到吉美博物馆看到了那里收藏的被伯希和劫走的大量敦煌绘画,这件事不仅刺激到了他作为一个中国人强烈的爱国心,而更重要是是他从这些艺术品中看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华所在。这是以前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识中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正是这一点促使常书鸿放弃了巴黎安逸的生活,下决心回到祖国,整理并研究这些古代艺术品,并介绍给世人。


194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成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常书鸿积极参与筹备工作,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常书鸿任所长。创建之初,现实的困难远超出人们想象,莫高窟位于敦煌县城东南25公里的沙漠之中,极为荒凉、条件艰苦,常书鸿和同仁们在荒地之中白手起家,开始了大规模的壁画临摹工作,40年代至50年代的大部分工作人员为敦煌贡献了一辈子。



8.jpg


董希文《开国大典》(油画)


画家董希文,最早跟随常书鸿到莫高窟待了一年多的时间,后来创作了《开国大典》这一经典油画之作,为表现开国大典广场前的人山人海、红旗招展,董希文在透视上放弃了油画惯用的科学透视法,而采取中国式的透视法,就是敦煌壁画里常见的透视法。画家潘絜兹用工笔画作品《石窟艺术的创造者》设想在唐朝如何画洞窟壁画的场景,真实地展示了一个历史的画面。


 Z9.jpg


潘絜兹《石窟艺术的创造者》(国画) 


三、敦煌研究院推动敦煌艺术的传承创新


1944年,在常书鸿领导下成立了敦煌艺术研究所,1950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也是保护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和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寺等其它文物机构的综合性文博机构。改革开放以后,科学保护工作迅速发展起来。通过国际合作,在保护科技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国际合作的敦煌学研究也蓬勃展开,在研究的基础上,在国内外举办敦煌艺术展,把敦煌艺术介绍到世界各地。石窟保护进入国际合作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时代,如与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合作保护莫高窟第194窟、53窟,与美国梅龙基金会合作进行数字化敦煌项目等。


在数字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更好地展示了敦煌艺术,同时又减少了游客进洞窟的人数和时间,形成了莫高窟开放的新模式。文化遗产保护技术走向世界,例如与意大利威尼斯大学签订合作备忘录,与柬埔寨吴哥窟古迹保护与管理局签署合作交流协议书。


敦煌艺术在世界各地展出,在国内外举办展览百余次,国外展览先后在印度、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日本、法国、英国等地展出。2017年,丝路·敦煌壁画精品展走进联合国,也是维也纳联合国中心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


四、改革开放以来,敦煌艺术传承创新百花争艳


敦煌艺术代表中国传统艺术,它的广泛传播需要全国广大的民众大家都参与进来,学习、传承、创新。敦煌艺术研究院里不少工作人员一边在临摹壁画一边在创新,如李其琼临摹的敦煌壁画、雕塑家孙纪元、何鄂以敦煌艺术为灵感创作的雕塑作品,常书鸿女儿常沙娜用敦煌的图案来做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的装饰,把敦煌的传统的艺术应用在现代的装饰上。


现代艺术家纷纷从敦煌壁画上的音乐、舞蹈、服饰上攫取灵感。如现代舞长巾舞、大型的歌舞剧《丝路花雨》、反弹琵琶舞姿等。香港“天籁敦煌”乐团继承和发扬敦煌古乐,创新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设计的服装作品具有敦煌风格。


但敦煌石窟作为传统文化的伟大宝库,依然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发现、去传承并创新。


Z10.jpg


华为河图技术呈现的九层楼大佛 


五、在疫情期间,应用多种媒体技术宣传弘扬敦煌艺术


疫情期间,敦煌研究院新媒体平台在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敦煌研究院新媒体矩阵,利用VR、AR等技术,策划推出线上展览、线上直播、互动体验等内容,实现足不出户看敦煌,与公众共享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


在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上线“敦煌艺术走出莫高窟——数字敦煌展”、“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时期艺术珍品展”,以数字敦煌资源库为基础,推出“细品敦煌艺术,静待春暖花开”精品线路游。多平台开展直播活动,如,与华为终端合作“敦煌超感知影像”直播。“云游敦煌”小程序,打造全新的公共文化服务窗口。敦煌本身有很大的吸引力,正好可以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让敦煌走进千家万户。



制作:谢云婷


讲座尾声,现场听众与赵声良博士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对敦煌学研究、“一带一路”的倡议对敦煌学的研究和传播利好、重层壁画、不同历史阶段敦煌彩塑特点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交流。赵声良总结道,“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


Z12.jpg


现场


z13.jpg 


主讲人 赵声良


讲座人简介


赵声良,198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到敦煌研究院工作。2003年获日本成城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美术史专业)。现为敦煌研究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敦煌石窟艺术及中国美术史研究,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著作十余部,主要有《敦煌壁画风景研究》、《敦煌石窟美术史(十六国北朝)》、《敦煌石窟艺术简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