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动态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学界动态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公告 > 学界动态 >

2020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发言稿之十

时间:2020-12-09 16:19:16 来源:《敦煌研究》编辑部 作者:冯培红 点击:


审稿与编校


一、审稿

优质的稿源是一本杂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敦煌研究》作为敦煌学研究的专业学术刊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也有着源源不断的稿源。与敦煌学界的其它刊物如《敦煌学》《敦煌学辑刊》《敦煌吐鲁番研究》《敦煌写本研究年报》《敦煌学国际联络委员会通讯》相比,《敦煌研究》有着更为广阔的稿源。因为那些刊物主要刊发敦煌文献方面的论文,而《敦煌研究》除了敦煌文献之外,还包括敦煌石窟艺术与考古、其它石窟艺术与考古,石窟保护、其它文物保护,另外还有吐鲁番学、河西史地,以及新近开辟的丝路文化交流方面的论文,内容丰富,栏目多样。可以说,在敦煌学专业刊物中,《敦煌研究》的稿件覆盖范围最为广泛。不仅最具综合性,而且还最具特色。而其它敦煌学刊物由高校主办,以敦煌文献研究为主。

许多杂志会采取接受投稿与主动约稿两种渠道。前者属被动性,但稿源充足;后者属主动性,目标瞄准本领域内的一线学者,是个很好的做法。一般来说,约稿的质量基本可以保证,但由于现在的学者比较忙碌,各处约稿、开会的论文比较多,而且越是名家越是忙,中国学者的论文往往不是在读书班讨论的基础上写成,大多是一个人闭门一气呵成写出来,有的时候可能会有盲点,所以对于约稿,最好也能纳入审稿程序,一切以学术质量为准绳,约请同行专家进行审稿。审稿专家提出问题,对于作者进一步修改论文、确保论文和杂志质量也很有必要。刘进宝老师和我主编《丝路文明》杂志,基本上都是约稿论文,实行主编、副主编、同行专家审稿制,我们会把审稿意见返回给约稿作者,请他进行修改,提升论文质量;有些约稿论文达不到我们认为的发表水平,也会退稿。

对于投稿论文,正式期刊有专门的编辑部,编辑力量强,一般实行三级审稿制,即编辑初审、专家审稿、主编与副主编终审。近五年来,我给《敦煌研究》审了50多篇来稿论文(含复审),平均一个月一篇(2016年5篇、2017年6篇、2018年9篇、2019年26篇、2020年9篇),有一点感受,现在来谈一谈。首先,至少送给我审的论文,稿源质量总体上比较一般,没有特别让我眼前一亮、可以免审的论文。我的审稿通过率可能是一半不到一点(我没严格去数),其实我还是放得有点松的,主要是心里有些软,大家都是学术中人,也知道每位作者写论文的甘苦。其次,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编辑一审可以淘汰一些质量确实不行的论文,这样可以节省审稿人的精力。近年来送给我审的论文,因为忙碌往往拖延时日交付审稿意见,特别是2019年26篇感觉到有点多,心里感觉有点对不起作者的等待。有些论文比较容易判断没有达到水平,最好是编辑初审就决定退稿,这样可以减少不必要的专家审稿。最后,有些再审的论文,据我的以往经验,作者的修改并不大,只是做了稍稍的修改,如果仍是送给我审,往往会因为作者已经做了修改而会给予通过,也有点心不忍的感觉。建议可以给其他审稿专家审阅,或许从另一个视角进行判断。


二、编校

为了参加这次会议,我再次系统地阅读了《敦煌研究》这两年的杂志,发现编校质量有很大提高。不过,拿《敦煌研究》与其它敦煌学刊物或其它杂志进行比照,发现《敦煌研究》有些地方比较特别,这种特别似乎并非杂志未来发展的最佳模式。比如:

1、《敦煌研究》现在的目录中,突出的是作者,不仅排在论文的上一行,而且还加了黑体,特别醒目,但是真正最重要的是论文,而非作者。论文是第一位的。

2、《敦煌研究》上的论文,很多文中有彩色或黑白图版,非常好,也极有特色,不过目前采取双排格式,使有些图版太拘泥于这种格式,显得有些小,虽然个别图版突破了单栏的限制,稍稍放大,但毕竟是少数,大多图版因为较小,未能充分发挥图版应有的作用。图版印制成本较高,若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用,委实可惜。此外,双排格式对于敦煌文献的录文也往往造成不便,原本一行的可能会变成了两行,尤其是录文又采取左侧右进两格、右侧左进两格的形式,空间更小,所容字数更少;有些敦煌文献可能还需要写明行数,数字后面又需空格,更加造成版面空间的不足。2020年第4期第108页汉简右侧空得太多。另外,有些图版看不清,如第27页图1、第82图2回鹘白夫人墓志石,都看不清,占了篇幅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3、关于英文摘要,有的论文刚好在一页上,有的则超出一页,超出的不太美观。王平先编辑在编排我的论文时,要把超出一页的部分压缩掉,让我压缩摘要,几次压缩,最后才解决超出的问题。此事给我的感受是,有时编辑实在没办法压缩英文,只好让作者压缩中文摘要,这一方面导致摘要的内容表达可能不完整,甚至起不到摘要的作用。按照我的理解,摘要意味着即使不看正文也知道作者的主要观点,但现在很短的摘要却难以涵盖观点和内容,有的甚至成了一种研究的技术路线的表达;另一方面,这也给英文编辑和作者造成了麻烦,有种削足适履的感觉。刘小枫在《开放时代》杂志社主办的论坛上有个发言,题目叫《我们做英文摘要和目录根本是没有对象的,完全是在假想自己的“国际化”》。确实,英文摘要是给国外人看的,敦煌学主体属于中国学,研究敦煌学的国外学者一般都精通或懂点中文,有的口语可能不太好,但阅读都没有问题,而一般的读者也不会看太专业的学术杂志。我建议,英文摘要不妨放到论文的后面,这样也就不束缚中文摘要的相对自由的表达,特别是可以省去编辑和作者在编写英文摘要的本无必要的麻烦。

4、《敦煌研究》上的论文采取“注释”与“参考文献”分开表述的方式,跟学者们的日常写作格式不同。这种格式处理的不同,经过最近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是失败的。它不仅与中国的学术传统迥异,而且也与国际学术的技术规范相悖。无论是中国社科院主办的各大刊物,还是像《敦煌吐鲁番研究》《唐研究》这样以书代刊的集刊,以及《敦煌写本研究年报》《敦煌学》,甚至作为正式期刊的《敦煌学辑刊》,都不采用这种格式。这是理工科论文的学术规范,只适用于石窟保护类论文,不适合于敦煌学的绝大多数论文。其实这也给学者造成了麻烦,从而导致许多学者因嫌麻烦而不给《敦煌研究》投稿,从而影响了稿源。作者嫌麻烦,有的作者也不太会处理这些格式,而编辑、打字员在处理时也容易出错,造成不必要的差错。

5、最后对编辑提一点意见,即责任编辑应该对每篇论文仔细看过,处理好基本格式,减少文字差错率。不过有些地方仍有问题。如:敦煌文献的前缺、后缺符号,2020年第5期第110-112页前后缺符号,都写作前后封口;2020年第4期第65页“风首形项”,应为“凤首形象”;2019年第4期第20-21页:●【上“艹”,下“遮”】,●【外“门”,内“关”】,●【左上“宀”,左中“工”,左下“口”,右“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