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杂谈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艺术杂谈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敦煌艺术 > 艺术杂谈 >

九层楼沿革

时间:2016-12-07 12:12:34 来源:敦煌研究院 作者:王惠民 点击:

    

 
弥勒佛 莫高窟第96窟 1925年Dick Starr摄
 
    九层楼古称北大像,即今敦煌莫高窟第96窟,主尊为石胎泥塑倚坐弥勒佛,像高36米,初建于延载二年(695),建成后屡次重修,见于记载的有晚唐、宋初、清末、民国时期。
 
    延载二年(695)初建,四层楼。P.3720以及晚唐第156窟前室墙壁上《莫高窟记》记载:“又至延载二年,禅师灵隐共居士阴祖等造北大像。”延载二年可能是北大像建成之年。载初元年(690)七月,薛怀义与僧法明等十个和尚造《大云经疏》(新旧《唐书》《资治通鉴》均误作《大云经》,实是《大云经疏》)来讨好武则天。《大云经疏》中附会说,武则天就是天女下世,理应做阎浮提主,当代李唐,入主天下。武则天非常高兴,下令全国建造大云寺。北大像当始建于敕各州建大云寺之年即690年顷,经五六年的建造,而于695年完工(如甘肃泾川县1964年出土延载元年大云寺塔基,说明泾川大云寺694年已经完工)。 
 
    中和二年(879)或稍前重修,五层楼。S.3329+S.11564+P.2762+S.6161+S.6973《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记载晚唐敦煌第二任归义军节度使张淮深:“乃见宕泉北大像,建立多年,栋梁摧毁,若非大力所制,诸下孰敢能为?退故朽之摧残,葺昤昽之新样。于是杼匠治林而朴斫,郢人兴役以施功。先竖四墙,后随缔构,曳其栿檩,凭八股之犊辘轳;上壑运泥,斡双轮于霞际。旧阁乃重飞四级,靡称金身;新增而横敞五层,高低得所。玉豪(毫)扬采,与旭日而连晖;结脊双鵄,对危峰而争耸。更欲镌龛一所……宏开虚洞,三载功充。”可知张淮深在修功德窟(今第94窟)之前对北大像进行了修葺,并用三年时间建一所功德窟(第94窟)。BD06091(芥091号,北8506号)正面是《大方等大集经》卷八,背面杂写一行“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知(之)碑”,一般认为是该碑的碑额。
 
    张淮深维修北大像的具体时间不详,但可作一推测。P.3126颜之推《还冤记》抄本天头空白处有一条杂记:“中和二年四月八日下手镌碑,五月十二日毕手。索中丞以下三女夫作设于西牙碑毕之会。尚书其日大悦,兼赏设,僧统以下四人,皆沾鞍马缣细,故记于纸。”设即设供(设宴),一般认为文中的“碑毕”是指《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立碑完工,如此推测不误,可知第94窟完工于中和二年(882),既然“三载功充”,则第94窟修建于879—882年。《碑》记张淮深重修北大像后,“更欲镌龛一所……”可知修北大像在新建功德窟(今第94窟)之前,即在879年或稍前。修北大像事还见于P.4660(10)《沙州释门勾当福田判官辞弁邈生赞》(河西都僧统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兼阐扬三教大法师赐紫沙门悟真撰、沙州释门法师沙门恒安书):“先尊镌窟,奇功有残。子能继绍,修饰俱全。功成九仞,庆设皆圆。助修大像,勾当厨筵。” 
 
    乾德四年(966),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来到莫高窟,做了抄经、维修北大像窟等工程,英藏敦煌文献Ch.00207《宋乾德四年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修莫高窟北大像功德记》记录了这次佛事活动:“大宋乾德四年岁次丙寅五月九日,敕归义军节度使特进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托西大王曹元忠与敕授凉国夫人浔阳翟氏,因为斋月,届此仙岩,避炎天宰煞之恶因,趣幽静祯祥之善处。莫不洗心忏涤,心池之慧水澄清……遂睹北大像弥勒,建立年深,下接两层柱木损折,大王、夫人见斯颓毁,便乃虔告焚香,诱谕都僧统大师兼及僧俗官吏,心意一决,更无二三,不经旬时,缔构已毕。……其月廿一、廿二两日,檩柱材木损失较多,不堪安置。至廿三日下手拆,大王、夫人于南谷住。至廿四日拆了,夜间大王、夫人从南谷回来。至廿五日便缚绷阁,上材木缔构,至六月二日功毕,四日入城。……一十二寺每寺二十人,木匠五十六人,泥匠十人。其工匠官家供俸饭食,师僧三日供食,已后当寺供给。”由于主要是撤换木材,工程只有10天,估计依然是五层楼。
 
未竣工的九层楼-斯文赫定拍摄-1934.11.6
 
    光绪二十四年(1898),商人戴奉钰曾加维修,中途而废。民国十六年(1927),敦煌民众集资维修,至1935年才完工,改为九层楼:“光绪二十四年,商民戴奉钰建未成。民国十六年,商号德兴恒慨施千元,号东刘骥德(子和)、农民王凤智、王章首承建筑之任。年余,以工钜难任,中途告退。十七年,子和复邀邑绅张盘铭(涤吾)、农耆朱浚(次山)、僧会司易昌恕,集合官绅农商各界,发愿复修,矢叨必成。惟工程浩大,克期不能藏事,逐成劝募为续修之计。起民国戊辰至乙亥,八易春秋,用金一万二千余元。”事见民国二十五年(1936)《重修千佛洞九层楼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