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资讯

联系我们

地  址:兰州市南滨河东路522号

邮政编码:730030

电  话:0931-8866013

传  真:0931-8415026

电子邮箱:dhyj1983@163.com

印  刷:兰州新华印刷厂

国内发行:兰州市报刊发行局

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北京399邮箱

本刊资讯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本刊资讯 >

2018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发言稿(十二)西夏学与敦煌学关系研究动态简介

时间:2018-12-25 10:44:12 来源:《敦煌研究》编辑部 作者:段玉泉 点击:


g15.png


各位专家,下午好!我主要是想就近些年来西夏学与敦煌学关系的相关研究动态简单介绍下,我更多是从西夏学的角度来观察,不一定全面。

首先讲一下西夏学与敦煌学关系方面的学术探讨与学术联系。早在1991年陈炳应先生在《西北民族研究》发表过《西夏与敦煌》的一篇文章,重点讲西夏与敦煌的关系。关于西夏学与敦煌学关系最近的全面探讨,则是史金波先生的《西夏学与敦煌学的关系及其研究展望》一文,发表在《敦煌研究》2012年第1期。此文详细内容下面再介绍。学术联系方面,除双方专家各自参加对方相关会议之外,2010年5月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举办了一次“西夏与敦煌”的学术会议,这是一次小规模会议,邀请了部分敦煌学与西夏学专家作了系列讲座。此外要讲的近几年来几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开展,使得西夏学与敦煌学专家的联系更为密切,相关学术研究也进一步加强。其一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西夏文献与文物研究”设有一子项目《西夏文物》(石窟编),其二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西夏石窟研究”,其三是新近获批的“甘肃河西出土西夏文献研究”。前一课题主要由敦煌研究院诸位专家承担,第二课题由沙武田教授主持,第三个课题包括大量的敦煌北区出土西夏文献,由我们一学生主持。这些课题的开展密切了西夏学与敦煌学学者的联系,加强了双方学者间的探讨。

其次讲一讲西夏学与敦煌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史先生在其文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一、敦煌学中包含有部分西夏学的内容,二、西夏学中包含有部分敦煌学的内容,三、敦煌文书和黑水城文书,四、敦煌学与西夏学的互动。具体指莫高窟、榆林窟中有大量西夏洞窟,敦煌一带也出土有不少西夏文文献;西夏时期的敦煌为西夏所占领,西夏时期敦煌莫高窟的特殊地位;敦煌文书和黑水城文书类型相近;敦煌文书和黑水城文书的不同经历;敦煌文书和黑水城文书时代相接;敦煌文书和黑水城文书都有力地推动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研究;西夏学应利用敦煌学研究的方法和经验,敦煌学和西夏学应进行比较研究,敦煌学家和西夏学家密切合作,推动两学科的发展。史先生的介绍很好地概括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下面我们以此为基础,就西夏占领瓜沙地区以及由此产生的石窟遗存、文献遗存、敦煌文献与西夏文献存在传承关系、可为西夏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稍作介绍。

1.西夏统治瓜沙两州的相关问题研究

关于西夏统治瓜沙两州的问题,此前,李正宇、陈炳应、钱伯泉、孙修身、刘玉权等很多学者都展开过讨论,大致有如下几种观点:西夏从公元1036年起就一直统治瓜沙地区,西夏对敦煌的稳定统治应从1070年开始,西夏二次占领并长期统治沙州始于公元1067年,公元1146年辽国覆灭之后西夏才完成对敦煌的完全统治。最近有学者认为,西夏最早于1053年取代沙州回鹘政权,开始了对瓜、沙二州的统治(陈光文2014)。也有学者提出不要把沙州和瓜州混同在一起讨论,提出西夏攻占河西地区后,在瓜州设监军司(瓜州西平军司),驻扎常备军队,对瓜州实施了较为稳定有效的统治,而在沙州同一时期则一直处于战乱之中,社会状况很不稳定(何卯平、宁强2016)。

2.敦煌西夏石窟研究方面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2014年以前的研究张世奇、沙武田在《敦煌西夏石窟研究综述》(《西夏研究》2014年第4期)文中已作梳理,他们分别从综合研究、分期研究、洞窟营建、专题研究、洞窟个案(包括莫高窟第3窟、第465窟、榆林窟第3窟)、藏传佛教壁画、艺术特征、供养人图像、经变画、彩塑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详细介绍。最近几年关于部分石窟断代问题(如464窟、61窟)的讨论,以及由此可能产生西夏石窟数量变化的问题颇引西夏学界关注。此外关于西夏窟供养人的研究、东千佛洞西夏窟的研究在近几年也较多成果。我对这方面研究较少,就作这么简单的介绍。

3.文献研究方面

因为敦煌地区出土有不少西夏文献,这些文献既可以是敦煌文献、也当然是西夏文献,这就导致西夏文献与敦煌文件存在重叠现象。关于敦煌地区出土的西夏文献的研究,日本学者松泽博研究较多,先后发表《敦煌出土西夏语佛典研究序说》系列文章(1)-(5)篇,基本上将法藏、日本藏敦煌出土西夏文献的各种残件、残片一一考察清楚,敦煌研究院收藏的残片也判定出不少,但全部残件考察清楚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法藏敦煌北区出土西夏文献材料刊布并不完整,至少还有二十多件材料漏刊。

西夏文献与敦煌文献有重叠部分,也有不重叠而互串的情况。这类情况除早期将英藏黑水城文献视为敦煌文献处理,如英藏S.碎.181等,更多情形出现在俄藏的汉文文献,既包括《俄藏黑水城文献》混入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混入黑水城文献。马德(2006),荣新江(2007),马振颖、郑炳林(2015)等先生皆有过这些方面的研究。

4.敦煌文献与西夏文献存在传承关系,可为西夏学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西夏文献中确实有不少材料与敦煌文献有紧密联系。例如早期《类林》的西夏文本解读,相当部分是借助敦煌本《类林》残本进行的。近些年来,类似可借助敦煌材料解读或研究的西夏文献发现更多。例如,曾被学界拟题为《经史杂类》的材料近来经学者研究,其性质与敦煌文献《新集文词九经抄》相同,其中有不少条目则与后者相同。又如黑水城文献出土的大量疑伪经,如《佛说延寿经》、《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十王经》、《高王观世音经》等也多与敦煌文献联系紧密。再如禅宗经典,如《达摩大师观心论》、《心地法门》、《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等,最近的解读很大程度也是参照敦煌文件进行的。这里重点谈一谈西夏文辞书《同音》。《同音》一书的解释非常简单,注释用字基本上是一个单字,二字或三字者很少。这些单字注释和被注释字之间往往复合词,《同音》采用连文释义的方式早已为学界指出,但缘何采用这样的方式注释,几乎未有学者解释。最近我们在阅读敦煌文献材料时,发现也有类似的字书,例如S.388《正名要录》、S.5731《时要字样》等字样书,也是采用连文释义的方式进行解释,根据敦煌学界的研究,我们知道之所以这样解释,关键在于通过连文释义的方式区分不同意义的同音字。《同音》的这种解释方式也应该如此,它应该是承《正名要录》、《时要字样》等字样书而来的作品。

不仅文献解读可以借鉴,甚至部分语言材料的考证与研究也可从敦煌材料中得到佐证。例如,《番汉合时掌中珠》中的“急随钵子”,我们近来将其考证清楚为煮茶或暖酒之器,“急随”实际是与煮茶器物“急须”混读而致,“随”与“须”混读,也即止摄字与遇摄字混同的情况不仅存在于西夏材料之中,也可以为敦煌材料所佐证。李正宇(1986)先生曾整理出P2578《开蒙要训》中“䕑”与“须”混读、“髓”与“须”混读, S840《字书》,“绥”与“须”混读等等例子。这些材料不仅可为解读“急随”提供佐证,也反映出止摄字与遇摄字混读从唐至宋一直存在于西北方音之中。

以上是的我简单介绍,不一定全面,请大家指教。